香具,只有做得轻巧、便携、易操作,才能让人随时随地被芳香萦绕。古代都有哪些可随处移动的香具?时光漫漫,难以尽述,我们索性虚拟了一个叫武大的货郎,跟着……
作者: 柳馥
古代帝王喜欢芳香,但喜欢得克制,不让鼻观纵情享受,而是留下一抹去礼敬神祇。孤芳易散,为了守护芳香,他们铸造燃香之器,于是有了香炉。
作者: 王丹丹
一场香席,炉瓶三事。燃香便燃香,为何要镂木画篆、印字成香?香篆、印香,点燃着诗情,铭刻着时光。
作者: 舒燏
古代社会男性蓄发、束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水发正是这一造型的夸张化,主要由男性角色使用。
作者: 瑜韵
墨梅图
作者: 橡木苔
1938年11月26日,上海著名书画收藏家吴湖帆的寓所中,迎来了一位友人。他为吴湖帆带来了两幅古画:一幅是黄公望的《剩山图》,此乃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前段……
作者: 陶襄
一个城,两座山,一段友谊。书画一生的赵孟頫描绘鹊华之秋色时,每一笔青绿,每一处勾勒,都凝聚了艺术上的追求。随着卷轴徐徐展开的,不只是一片山水,更是中……
作者: 詹镇鹏
不施任何色彩,单纯用线条去勾勒、描画出灵动的形象。白描,自北宋画家李公麟起,不再是半成品的“草稿”,而是成为真正独立的艺术。
作者: 梁勇
鲜为人知的是,“烘托”这一技法,最初是中国画中专为刻画月亮而诞生的,即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后被文人们借用于写作的概念之中。而能衬托……
作者: 正鲤
“写意”,明明是画,却称“写”意,书写的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寥寥数笔,不描摹,不雕琢,不似而似,却含儒、参禅、藏道,心之所达即“写意”。
作者: 严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