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 炉中别有天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2年第09期 作者: 王丹丹 

标签: 历史拾遗   文物故事   发明与技术   

古代帝王喜欢芳香,但喜欢得克制,不让鼻观纵情享受,而是留下一抹去礼敬神祇。孤芳易散,为了守护芳香,他们铸造燃香之器,于是有了香炉。

太和殿的丹陛间,摆放有18个铜鼎炉,周身带着沧桑感。若凑近观察,斑驳之处还带着火灼的痕迹。在清代,凡皇帝登基、大婚、册封皇后、上皇太后徽号、命将出征及万寿、冬至、元旦“三大节”等节日来临,皇帝都会亲御太和殿。此时,这些香炉不会静伫无声,而是在炉里燃熏烧着香料,使香气与烟气,同时弥散到空中。当然,有事焚香并不始自清朝,在更久远的时代,燃香甚至熏香即已出现在古人的生活中。

汉 龟鹤纹铜博山炉 兰汤育芬
这只香炉由炉身、炉柄、炉盘三部分组成,完美地体现了西汉学者刘向在《熏炉铭》里写的“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若在炉盘中注入水,香气袅袅释放,博山炉沉浸在云雾瀚海中,宛若仙境。
摄影/路客看见

“博山”可通天

1983年,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大墓出土了一个竹节纹带盖陶熏炉。其高11厘米,口径9.9厘米,盖上有孔,这表明4000多年前,生活在南方的古人已使用熏香。到了战国时代,熏炉变得更为精美。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铜炉,下部是三个矮蹄足的平底浅盘,上部是一个端细底粗的喇叭形罩,炉盘和炉罩内壁还残留着烟灰。而江苏淮安高庄战国墓出土的原始瓷熏炉,鼓腹式的炉身,错列两周三角形镂孔,炉口两侧耸出高约20厘米、形若烟囱的直筒。经学者研究,这些器物的实际用途是燃烧香料,可见,古人爱芳香,亦对香炉倾注了巧思。

责任编辑 / 马怡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