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26期
2022
10
  • 黄连木 正直不屈作楷模

    黄连木,古时又叫楷(jiē)树、楷木,产于我国华北、西北及长江以南各地,生于山林间。黄连木为乔木,高达20余米,奇数羽状复叶互生;花小,聚集为圆锥花序,黄绿色至红褐色;核果扁球形。黄连木的木材可……

    作者: 王辰  

  • 我的自然月历

    10月,百草渐枯,虫势骤衰,“虫王”螳螂也难逃这自然规律。

  • 月亮上取“地名”

    月球上的地名很有意思。那些环形山,感觉像“科学名人堂”:牛顿、瓦特、焦耳、门捷列夫……几乎涵盖了课本里所有的科学家。月球山脉的名字也不陌生:亚平宁、阿尔卑斯、高加索……都是地球上的名山。月……

    作者: 解仁江  

  • 月亮的“身体密码” 解析月球地貌

    为了描述月球地貌,人们借用了地球上的方法,创造出一个类似海平面的概念——月球标准面。

    作者: 解仁江  

  • 奔向月宫 人类航天探月简史

    自人类出现以来,月亮就在每个夜晚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然而直到最近400年来,才有望远镜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月亮;直到近70年来,凭借航天科技的发展,人类才终于能派出自己的造物乃至同胞,造访月球表面。人……

    作者: 解仁江  何全  

  • 探月到底探什么?

    早在“阿波罗”登月之前,天文观测就已经表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冷暖温差极大,地球生命无法生存。以当前的科技和经济水平,也很难在月球上建立能让人长期工作、生活的基地。20世纪70年代之后,航天天文……

    作者: 解仁江  何全  

  • 月岩与月壤的奥秘

    月球上的土和石头,跟地球上的有什么不同?里面有没有珍稀宝藏?月球的土可以种庄稼吗?别看月球上的土石灰扑扑的不起眼,其中蕴藏着“天大”的奥秘。

    作者: 解仁江  

  • 月相 “复习”出真知

    古人只能站在大地上仰望月亮,根据盈亏等现象总结出变化规律。而现代科技,让人们能“站”到太空中,从“上帝视角”构建出“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的空间模型,重新解读“月有阴晴圆缺”中的……

    作者: 解仁江  

  • 黔金丝猴 一山一猴一家园

    我国西南的贵州省,是如今炙手可热的“旅游大省”。在贵州著名景区梵净山,生活着我国最珍稀的特有灵长类——黔金丝猴。它们在这片山区独自演化,虽无亲戚川金丝猴的一身金毛,却有别样的精彩生活。

    作者: 有苏煜骧  

  • 远航南极观飞鸟

    如今南极地区,已开通多条旅游航线。 之前有位探险游轮上的“极地向导”(也是鲸类研究者),为我们介绍过航线上神奇的南乔治亚岛(详见本刊2021年12月号)。 本文作者也在南极游轮上担任科学讲解,不过他……

    作者: 朱恺杰  

  • 绝代双骄,还是“卧龙凤雏”?19世纪美国的“化石大战”

    梁龙、雷龙、剑龙、三角龙、异特龙……如今世界知名的恐龙,许多都出自北美大陆。

    作者: 江泓  

  • 巴塔贡人 “风之地”的巨人族

    世界上真的有巨人吗?在大航海时代,从早期的麦哲伦,到后期的达尔文,都有翔实记载——美洲大陆南端的巴塔哥尼亚,这片号称“风之地”的高原,就是巨人族曾经的家乡。

    作者: 萧陵  

  • 石矛:冷兵器的“木石前盟”

    从人类诞生伊始,武器制造就始终稳居“高科技”的最前沿。如今的高科技武器,已实现足不出户、杀敌于千里之外,然而用于近身肉搏的冷兵器,依然能让人血脉喷张——或许对“儿戏”的迷恋,已然成为人类的……

    作者: 酉禾  

  • 玉米:粗粮变形记

    秋风起,要好好啃一口当季的新玉米。玉米名列全世界三大谷物之一,曾是美洲挑大梁的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又以强大的适应力迅速在各地扎根。与能产出精米的水稻、能磨成细面的小麦相比,玉米并不是一种……

    作者: 李伟元  

  • 河底惊现“陨石坑”

    南方河道、池塘岸边的浅水区域,常能见到很多圆坑:大小如不同型号的脸盆,深不足10厘米。它们有的隔三差五零散分布,也有的几十、上百个扎堆聚集,间隔只几厘米,好似一片被“流星雨”砸出的陨石坑。

    作者: 达达  

  • 叶“雕”艺术家 杨扁角叶蜂

    这次要拍摄的,是一位树叶雕刻艺术家——叶蜂幼虫。听着有点儿熟悉?没错,我们曾在2020年9月号的“自然摄影”里讲过。那次重点介绍了两种叶蜂幼虫:一种吃榆树叶,一种吃杨树叶。我还特意“捧”了“榆叶……

    作者: 唐志远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