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演变
篆隶草行楷


文章出自:博物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宰予 

标签: 文化文明   

我们的汉字,不仅文字量、词汇量庞大,字体也颇为庞杂。有一笔一划、明晰易读的隶书、楷书,也有弯弯绕绕、如同天书的篆书、草书。从秦朝小篆,到如今我们熟悉的楷体字,汉字的字体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几乎完全换了面貌。这进化说来复杂,其实终极目标却很明确,便是“既好写,又好认”。

楷书:模范字体,辈份最小

如果你要夸赞某个书法家,说“龙飞凤舞”、“铁画银钩”之类的话,总嫌泛泛。来一句“真草篆隶行,五体皆精!”好像就专业多了!此话何解?原来古人将汉字的书体(即“书写字体”)分成五大类:真书、草书、篆书、隶书、行书,这五种书体差异较大,书法有极高造诣的人,才能全部掌握并写好。

“真书”这个叫法,今天我们可能稍感陌生。其实,通常所谓“真书”就是指楷书。而楷书顾名思义,是“可以作为楷模的规范字体”—我们从小就被告诫“写字要从楷书学起”,写好楷书,相当于先学会走路,接下去才能跑,才能写好行书、草书这类“连笔字”。这个学习顺序很容易让人以为,历史上也是先有楷书,再有行书、草书的。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