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胶
粘出的世界进化论


文章出自:博物 2009年第11期 作者: 崇梓 

标签: 博物广知   生活百科   

无论是手工课还是木匠活,想把修整好的材料连在一起,黏胶是必不可少的。从最初的动物胶、浆糊,到白胶水、“502”,黏度不强的便利贴反而需要更新高科技。黏胶连起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组合出多样的世界。

黏胶是吃出来的

古时候,要想把两样东西合成一体,人们可选择的方式大概只有缝和串,但缝和串适用的范围实在有限,而且,操作耗时长又不太牢靠。后来,传说汉武帝在一次大宴群臣时,发现煮熟的肉皮嚼起来很粘牙,他试着把一小块热乎乎的肉皮放在两块薄木片中间,压紧后木片竟然粘在了一起,于是,他便拿着这个“小发明”在群臣面前炫耀起来。这种方式不久流传到了民间,经过几百年的改良,人们发现动物的皮被和软骨,在长时间加热后,都会化成黏稠的糊,可以粘住木片、纸张等薄而轻的物体,遂称之为“胶”,而一些沿海的居民,则是用鱼皮和鱼鳔来制胶。

不过动物的皮骨成本高、数量少,难以满足人们需求。于是,古人又从和面时面粘手,想到把面粉调成面糊来代替动物胶,起名浆糊,普通百姓在自家厨房里就能制作。后来,人们发现制作年糕的糯米黏性比面粉大,于是糯米粉又成了最常用的浆糊材料。在明朝,修筑城墙的时候,都会在石灰黏土之中掺杂很多糯米粉,让城砖黏结得更结实。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