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国防属性,使伊昭公路的设计十分“大胆”
伊昭公路地处南北天山之间,纵穿伊犁河谷和乌孙山。高耸的北天山阻挡了北方的寒风,西侧敞开的“喇叭口”则迎来从大西洋长驱直入的暖湿气流,使公路所在的天山夹角地区成为干旱地带的一片绿洲。公路连接伊宁市至昭苏县,南与219国道、577国道相连,可以向夏特方向继续南行。除了伊昭公路外,另一条纵贯天山的道路或许更为出名,那就是独库公路(217国道独山子至库车段),二者都具有险峻的特征。伊昭公路部分路段几乎是“悬挂”在近似垂直的乌孙山山体上,令人不敢下望。这条路线之所以设计得如此“大胆”,是因为其最初的建设目的为国防需要,有应急的作用,因此直接翻山而过,以最短距离连接起伊犁南北。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黄河上游干流水利工程密集段及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布示意图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我国境内的叶猴按照居住环境类型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石山叶猴和森林叶猴两大类
绘图/项乐
印支灰叶猴
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
印支灰叶猴主要分布于泰国、越南、老挝、缅甸以及我国怒江以东几座大山的丛林当中。印支灰叶猴在社会组织上表现出极大的弹性:南部的种群与其他亚洲叶猴相似,多形成20只以下的小群;北部的种群,例如我国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无量山的种群能够形成100只以上的超大群体。国内种群数量不详,无量山地区的种群约有2000只,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叶猴及所有的灵长类都长有表情肌,所以它们也能像人一样,通过表情肌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西藏南部的丛林中,一只戴帽叶猴睁大眼睛,警惕地观察着摄影师( 摄影/曾祥乐)。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摄影 / 曾祥乐
柔和起伏的草原,也是伊昭公路这个“万花筒”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景
提起伊犁的草原,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那拉提。其实伊昭公路所经之处,同样分布着曲线优美、绿意盎然的广阔草原,与那拉提相比也毫不逊色。从悬崖险峰,到静谧河谷;从原始森林,到山地草原;从莽莽旷野,到田园牧场……这短短百余公里的伊昭公路,如万花筒一般,浓缩了伊犁美景的精华。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哪吒”营地前,是一处绝佳的冰川地貌博物馆
在翻越切玛拉垭口之前,考察队把扎营点选在了一处冰川U形谷内,向导告诉他们,这里叫“哪吒(音)”。哪吒营地前,典型的现代冰川地貌在考察队员们的面前铺展开来:冰川发源于不远处的托拉嘎布切雪山,由于气候变暖,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消融,在终碛垄后留下了大面积的冰碛湖——“铜错”。更早一期的冰川活动塑造出了眼前宽广的U形谷,托拉嘎布切雪山的融水在谷底汇聚,顺着辫状河道流出U形谷,汇入卡达藏布。
卡达山谷 珠穆朗玛脚下的秘境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下图:黑山峡河流汹涌、崖壁陡峭,峡谷内很多地方至今人迹罕至,保留了非常原始的生态,只有岩羊、野鸡等出没其间。图为黑山峡峭壁上的岩羊群。
摄影/张俊仓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摄影 / 张俊仓
戴帽叶猴
Trachypithecus pileatus
戴帽叶猴主要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中。国外分布在孟加拉、印度、不丹、缅甸,国内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为该物种分布的边缘。目前缺乏足够的研究和调查,所以种群数量不详,但因为在藏南地区极难见到,所以种群数量应该极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守望冬牧场:“季节限定”景观路的隐藏属性
受气候和路况条件限制,伊昭公路的山地路段仅在每年最温暖的时节开放,通常是6月到9月底或10月初。至冬季,山路积雪、结冰,山间还可能出现道路落石、坍塌、风吹雪等灾害,因此必须关闭。山路“冬眠”之时,其他路段仍然开放,牧民会带着羊群来山下转场——在伊犁地区,牧民通常实行四季三场轮牧,有夏牧场、春秋牧场、冬牧场之分。图中是昭苏县洪纳海镇的冬牧场,位于乌孙山南麓的背风之处,虽然也有积雪,但仍有牧草可供牲畜觅食。伊昭公路就从这片牧场中穿过,化为冬窝子里的一条伏线。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黄河在黑山峡中急湾多,常见超过180度的大回转。两岸山势险要,在70多公里的河段中,V字形的峡谷就占去近一半,还有些地方为100米以上的直立崖壁。乘舟驶入其中,但见两侧危岩夹峙,谷底激流咆哮,冲击回荡成无数漩涡,令人耳震目骇,咋舌色变( 摄影/李鹏)。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摄影 / 李鹏
喜山长尾叶猴
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
在我国所有的叶猴当中,只有喜山长尾叶猴属于长尾叶猴属,它们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地,在我国属于边缘分布。在我国,它们主要出现在西藏自治区境内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原始森林中,主要以树叶为食。目前国内的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卫星影像图,呈现出了树屏彩丘总体的分布区域。我们看到,树屏彩丘位于黄河以北,离兰州市区近在咫尺。黄河的三条支流——庄浪河、咸水河、李麻沙沟流经该区域,将本地区侵蚀切割得支离破碎,那些树枝状密集的沟谷,为我们直观地呈现了流水对地貌的塑造。在庄浪河与李麻沙沟之间,有一条细长的弧形山脉——大红山,它从西北一直往东南延伸到黄河岸边,中途还被咸水河切穿。这座山与树屏彩丘的其他区域本来都是一个整体,上部岩层都是由砂岩夹泥岩构成,后来其他区域的上部岩层被侵蚀掉,而大红山的砂岩幸存下来,仿佛是为树屏彩丘“镶”上去的一道丹霞“红边”。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乌金峡,甘肃黄河“小三峡”水利工程中的最后一个水电站
早在1952年,黄河兰州至靖远段的水利工程建设就已开始规划研究。1987年,这段黄河确立了“小三峡”方案,即小峡、大峡、乌金峡三个梯级连续开发。乌金峡水电站,位于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和靖远县平堡镇境内,在上述三个梯级的最下游,也是最后兴建的水电站,2003年底开始筹建,2009年底全部完工。乌金峡以圆锥状直插云端的大小尖山在峡口汇集为特色,又因岩层在岩浆侵入后形成的黑云石英片岩、石榴石黑云母片岩、黑云角闪片岩等黑色岩石出露,犹如“乌金”而得名 。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摄影 / 吴秀山
树屏彩丘是以永登县树屏镇为核心,包括了周边的苦水镇、红城镇等在内,面积巨大,达600平方公里。而树屏彩丘的精华部分,主要分布在咸水河东西两侧。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每一张珠峰标准照,都是在记录历史
这张卡达山谷方向的珠峰及周边冰川合影,记录下了2021年9月珠峰地区现代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当然,卫星影像和地表遥感反射数据等能更准确地记录下冰川变化的情况,但是这些照片影像的记录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更加直观和细致。正对着珠峰东北坡的就是卡达冰川,它的末端,挂着硕大的卡达错;它附近的冰川,也清晰可见退缩的痕迹。这次时隔百年的重访卡达,或许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之巨,在卡达等诸多现代冰川的退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卡达山谷 珠穆朗玛脚下的秘境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树屏彩丘地区降水和植被稀少,却有数十个小型水库。因为干旱,当地人在荒山中修筑了不少水坝,希望能把有限的降雨截留下来。下图中的水库,就位于彩色山体之间,倒映出山的轮廓和色彩,给干旱的荒野增添了一丝湿润和灵动。而那些彩色山体倾斜的地层,仿佛是披挂在山体上的“绶带”,展示了构造运动的巨大力量。地层形成时,最初总是水平的,不过在从地下深处被构造运动抬升到地表的过程中,由于两侧抬升的速度不一样,地层便发生了倾斜。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1921与2021:跨越百年的再次探访,却见证了冰川的快速退缩
马洛里的那句“因为山在那里”为人熟知。1921年,他随队来到珠峰附近,希望寻找到攀登珠峰的路线。他们尝试从中、西绒布冰川方向登山,都失败了,还与东绒布冰川擦身而过;他们又试着寻找另一侧的攀登路线,结果在当地人的误导下走进了东坡的嘎玛沟,同样没找到合适路线;最后他们走进了卡达山谷,在卡达冰川西侧的山坡上,他们终于看见了东绒布冰川,并且寻找到了一条从东绒布冰川的登山路线。1921年的珠峰考察队拍下了这张珠峰脚下卡达冰川的图片(下图右侧黑白照片),当时并没有卡达错的身影;2021年,马春林也来到了这里,却遇上了面积广阔的卡达错(左侧彩色照片,拍摄于2021年9月26日)。
卡达山谷 珠穆朗玛脚下的秘境
随着一座座水电站的兴建,曾经的急流险峡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新样貌,而曾经劈波斩浪、迎礁闯滩的皮筏,也多变成了供人休闲娱乐之用 。摄影/陈尚志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摄影 / 陈尚志
白头叶猴
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的石山叶猴物种,它们仅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左江以南、明江以北的一个三角形的狭长地带,全球仅存约120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级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作为典型的丹霞地貌,近处连绵的大红山就像一堵长长的山墙,将远处的彩丘围了起来。而要观赏彩丘景观,地势更为高耸的大红山的平顶,也成了绝佳的观景台。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的丹霞和彩丘景观渐渐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甘肃的张掖彩丘,更是名声在外,“七彩丹霞”也成为人们前往西北旅行时最重要的打卡地之一。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在甘肃还有另一处比张掖彩丘面积大得多的彩丘景观——树屏彩丘。树屏彩丘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彩丘景观分布区,有赖于地理学者们的研究和发现。这处景观的出现也提醒我们,在很难出现重大地理发现的当下,仍然还有一些地理景观是一般人所不了解和熟悉的。摄影/付夏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摄影 / 付夏
行走在喜马拉雅北坡高山深谷中是怎样一种体验?
卡达山谷位于珠峰东北侧,大体上呈东西走向,谷底有卡达藏布,发源于珠峰脚下的卡达冰川,向东汇入朋曲。行走在卡达山谷,沿途均是高山深谷景观,从谷底到山峰的海拔落差超过1000米。山谷内年平均气温较低,呈现典型的寒带地貌景观,谷底是高山草甸,谷坡上分布着流石滩生态系统,雪线出现在两侧山坡海拔约5600米的地方。山谷内水汽充裕,每日清晨,云雾从谷底升起,逐步向高山运动。由于路程较远,而且海拔较高,需要牦牛队驮着物资和补给一起前行。
卡达山谷 珠穆朗玛脚下的秘境
龙木错东岸100多条的古湖岸线,是这个“宝葫芦”不断干涸萎缩的见证
从高空看很像一个“宝葫芦”的龙木错,位于一个典型的封闭式宽谷湖盆里,它的周围还有松木希错、芒错等几个湖泊(见卫星影像图)。这几个湖泊周围都有密密麻麻的古湖岸线分布,尤其是龙木错,其东岸的古湖岸线有100多条,最高湖岸线的高程可达海拔5160米,高出现今龙木错150多米和松木希错100多米。由此,专家推测,在历史上的高湖面时,龙木错和松木希错、芒错很可能相连为一个大湖。当古大湖的湖面下降到海拔5100米左右时,龙木错才与松木希错分离。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黑叶猴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黑叶猴是热带和南亚热带比较典型的石山叶猴,主要生活在亚洲东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丘陵及河谷两岸的山地,栖息生境的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下,其分布大致与石灰岩的分布相吻合。如今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于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种群数量约为1600只,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时隔百年,他们重现了珠峰的东北坡
这张“非常规”视角给我们展示的是珠穆朗玛峰的东北坡,而这个视角,已经沉寂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前,也就是1921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所在的珠峰考察队经由卡达山谷到达这里,并拍下了珠峰东北坡与卡达冰川的合影;其后一百年间,无论是珠峰东北坡还是卡达山谷,都湮没在了时间长河里,鲜为人知;时隔百年,2021年,本文作者与同伴对卡达山谷进行了“再发现”,再现了“珠峰东北坡与卡达冰川”。他们将这个拍摄点命名为“洛林峰”,海拔6223米,该名称目前已经收录在喜马拉雅山岳信息网站上。
卡达山谷 珠穆朗玛脚下的秘境
黑山峡,急湾众多、险滩密布
红山峡之下有五佛川,五佛川至宁夏中卫间的黑山峡是黄河上游的最后一段险峡。右图为甘肃靖远县兴隆镇大庙村的黑山峡入口处(摄影/葛世卿)。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摄影 / 葛世卿
肖氏乌叶猴
Trachypithecus shortridgei
肖氏乌叶猴主要栖息于浓密的常绿阔叶林和半常绿森林中,树栖为主。
目前已知分布的海拔高度为600—2500米。
它们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的独龙江中下游。它们曾一度被认为是戴帽叶猴的一个亚种,后经研究显示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肖氏乌叶猴在我国的种群数量不足400只,且分布区域比较狭窄,栖息地碎片化,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从靖远县城沿黄河而下约30公里后,黄河再次被群山收束,进入了红山峡。红山峡,因两岸崖壁呈黄红色而得名。这里独特的红色,主要来源于祁连山余脉哈思山。哈思山,由泥盆系的陆相紫红色粗碎屑岩和局部夹玄武岩组成,而且受海原断裂带影响,发育了一系列的挤压山脊。不仅山势险要,这段黄河的水流也非常湍急,还有洋人招手、观音崖、饮马崖、虎洞、狼洞等险滩、暗礁隐匿其中,从这些名字里,这段水道的艰险即可略窥一斑。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中缅灰叶猴
Trachypithecus melamera
中缅灰叶猴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或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以南)怒江以西的区域。近几十年来种群数量因栖息地破坏等原因持续下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在老两口下游600余米,南岸还有三座礁石相连,故名“三兄弟”。在闯荡这段险峡的水手中流传着这样的俗话“老两口挂一挂,三兄弟绕不下”,说的是如果皮筏没能避开“老两口”,被“挂”了一下的话,接下来的“三兄弟”就很难绕过,排筏极易迎头撞上。之后再经过一连串的礁石、险滩后,水流变缓,一座背依大山、三面环水的滩地出现了,宁夏的著名古村——南长滩村就在这片滩地上(摄影/黄文德)。由于大山、黄河阻隔,难进难出,自700多年前西夏遗民躲避战乱逃到这里、繁衍成村后,他们就长期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摄影 / 黄文德
无量山生活着数种灵长类物种,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灵长类动物群落
在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里,一只印支灰叶猴妈妈身手敏捷地在林间腾跃,怀里的小崽紧紧地将她抱住。无量山拥有广袤的原始森林,这里不仅生活着印支灰叶猴、西黑冠长臂猿,还有短尾猴和猕猴,它们组成了比较完整的灵长类动物群落。在国内,像无量山这般的地方屈指可数,虽然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被保护起来,但很多都生活在孤岛状的栖息地中。
摄影/张兴伟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摄影 / 张兴伟
在彩丘和丹霞的发育过程中,岩性差别对形态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落日的余晖洒在树屏彩丘核心分布区的上空,仿佛是给这些起伏和缓、连绵不绝的彩色山丘,镀上了一层神秘的金光。浩浩荡荡的彩色山丘铺向远方,创造出一个奇幻的世界。形成彩色山体的地层,是白垩系河口群的一组,由紫红、暗红、灰绿、灰白色互层,以粉砂岩、泥岩为主的一套细碎屑岩。画面右上方,一条蜿蜒高耸、有着陡峭崖壁的山脉,就是那座典型的丹霞山——大红山。大红山是由相对坚硬的红色砂岩为主的粗碎屑岩构成,在构造运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了高高耸立的山体。在彩丘和丹霞这两种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岩性差别对形态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摄影/张应忠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摄影 / 张应忠
西昆仑山南麓的大湖,是由数量众多的雪山冰川提供补给水源
西昆仑山南麓的湖泊,主要分布在断陷宽谷盆地中,从西向东依次有苦水湖、甜水海北湖、甜水海湖、阿克赛钦湖、郭扎错、邦达错等(见下卫星影像图)。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黄河冲出黑山峡后,渐渐放缓了脚步。河两岸连绵的山地,变作了黄土丘陵和大漠黄沙。一座坝顶长度达867.65米,最大坝高37.8米的大坝出现在了眼前,这就是沙坡头水利枢纽。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程,主要任务是灌溉和发电,总控制灌溉面积134万亩,总装机12.03万千瓦时,对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摄影 / 彭寰
在晋代郭璞所著的《尔雅注疏》中,记载了一种被称作“鵽鸠”的鸟类。它们“大如鸽,似雌雉,鼠脚无后趾,歧尾。为鸟憨急,群飞,出北方沙漠地”。这种鸟是毛腿沙鸡,生活在我国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等地的荒漠草原地带,以植物的种子为食,是一种典型的适应干旱环境的鸟类。成鸟羽毛沙褐色,在环境中是理想的伪装。由于跗跖部覆盖着厚厚的羽毛,故称“毛腿沙鸡”。从正面看,毛腿沙鸡有着标准的“梨形”身材,行走时圆滚的身体左右摇摆,由于后趾退化,它们留在沙地上的脚印更像小型兽类。然而,这样一种看起来人畜无害又略显呆萌的鸟类,却在古时被人冠以“突厥雀”的称呼,一度被认为是带来边塞战火的不祥之兆。
荒漠之中,背负恶兆与祥瑞之名的“突厥雀”
汤惠生
河北师范大学 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遗址遗迹理事会岩画委员会 执委 绘图/李亚龙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这是大自然的调色板,还是跌落人间的彩虹?这张图片呈现的是连绵起伏的彩色山岭,拍摄地既不在新疆五彩城,也不是甘肃张掖,而是兰州附近的永登县。经专家最新研究表明,永登县的树屏彩丘面积达600平方公里,是目前确认的我国面积最大的彩丘景观,比张掖彩丘大15倍。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绚丽的色彩往往会颠覆人们对荒野的认知。平常我们看到的地表大部分岩石,因为含有二价铁的缘故,都是以灰色为主的暗色调。而在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的远古环境里,因为缺少有机碳的还原作用,形成的岩石往往是以炫目的暖色调为主。
摄影/李红军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摄影 / 李红军
喀西昆仑湖区与其他区域湖泊率对比及
喀西昆仑湖区不同时期湖泊数量统计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张建林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 西北大学 特聘教授 绘图/李亚龙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林如大海,菌如珊瑚
珊瑚菌可谓最不像“蘑菇”的蘑菇。珊瑚菌因其靓丽的色彩和多姿的形状而被人们比作林中“珊瑚”。穿梭于阳光斑驳的林间,在铺满落叶的厚软林地里偶然邂逅一丛丛色彩斑斓的“珊瑚礁”,犹如进入了绿色的海底森林,遇到了一朵朵艳丽的珊瑚。珊瑚菌与森林植被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有森林的地方,就有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中有与树木共生的菌根菌,有分解腐木的腐生菌,还有与藻类共生的地衣型真菌。绘图/出离
珊瑚菌 森林里好看又好吃的真菌
在喀喇昆仑山与西昆仑山交会的三角地带,湖泊密集的程度超乎想象
在青藏高原的西北角,有两条巨型山脉——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在此相聚,形成了一片特殊的“三角区”:这里气候极度干燥寒冷,太阳辐射强,属高山荒漠和半荒漠地带,是亚洲高地的寒旱核心区。不过,由于有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众多雪山冰川的融水补给,该区域发育了数量众多的湖泊(本文称之为喀西昆仑湖区)。该区湖泊水系除西北边缘地区外,均由一系列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组成,属羌塘高原内流湖区。本区湖泊呈带状分布,可划分为三个湖泊带:北带位于西昆仑山南麓,有15个湖泊;中带在喀喇昆仑山北侧,有20个湖泊组成;南带处于喀喇昆仑山南侧,有15个湖泊。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在峡险流急的黄河上游,皮筏曾在航运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甘肃到宁夏段的黄河,曾经以群山紧锁、水流倍急、巨石倾塌、险滩重重而令人闻之色变,以至于虽然是大河,却很难有舟楫之利。而皮筏由于浮力大、重心低,在湍急的水流中能随波上下,而无倾覆之危。再加上组成皮筏的皮袋柔韧而富于弹性,哪怕触礁也不易破损,即使个别皮袋破裂也不至于令全筏沉没。所以历史上,皮筏取代了普通木质舟船,成为黄河上游水运的主要工具。资料显示,在民国时期,较大的皮筏由100多个牛皮袋组成,平稳宽敞,不论是载客还是运货都非常适宜。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在历史上,阿克赛钦湖与甜水海、苦水湖曾是一个统一的大湖
从阿克赛钦湖上空远眺,画面远方,耸立在天际线上的皑皑雪山是喀喇昆仑山,右侧还有一部分是西昆仑山。画面右方那个狭长的湖泊,就是甜水海湖。阿克赛钦湖是西昆仑山南麓的一个大湖,流域内有冰川129条,冰川面积709平方公里。阿克赛钦湖和甜水海的湖岸,都发育有密集的古湖岸线。两湖之间,由宽阔平坦的湖积平原相连。专家们推测,在历史上高湖面时,阿克赛钦湖与甜水海、苦水湖等湖泊曾经连成一片,是一个统一的大湖。只不过,目前甜水海萎缩严重,而阿克赛钦湖依靠西昆仑山冰川的补给,仍保留有大面积的湖面。
图为阿克赛钦湖
海拔:4848米
面积:166平方公里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是西瓜、五花肉、牛肉卷,还是蛋黄派?这些看起来很像某些食物的地貌,其实是树屏彩丘的一些特写画面。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山体被抬升时,发生变形,地层倾斜。由于不同的地层形成于不同的地质年代,岩石性质不同,颜色也各异,因此我们在山体被侵蚀切割,露出断面之后,得以看到山体内部岩层的“纹理”。在树屏彩丘的白垩系泥岩、粉砂质泥岩之上,还覆盖有一层第四系的黄土,这在地质学上被称为“不整合”。这种黄土和岩石的“不整合”,透露出了大地的时间信息:白垩系泥岩、粉砂质泥岩的地层发生倾斜后,黄土开始沉积在山体的夷平面、阶地面等较平缓的地方。摄影/盛田兰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摄影 / 盛田兰
班公错曾与印度河支流相通,后因湖面下降才变成内流湖
相比喀西昆仑湖区北带和中带的湖泊,班公错地区的海拔更低,降水量更多,因此该区域相对而言水草更丰茂,也有更多的人烟和牲畜。作为一个知名的国际性大湖,班公错的成因和演变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在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期间,本文作者注意到,西藏(尤其是藏北高原)在全新世发生了外流水系演变为内流水系的现象。科考队根据班公错附近的另一个湖泊——曼冬错(原名斯潘古尔湖)湖区的地貌、第四纪地层、硅藻化石及碳-14测年等资料,证实曼冬错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与印度河支流什约克河断流,变为内流湖。约距今4万—2.5万年间,班公错及其以东包括塔古图穹在内的一系列内流湖,都是连成一体的大湖。大约从晚更新世晚期开始,由于湖面下降,班公错和其他湖泊分离。从此以后,班公错与什约克河断流,变成内流湖。摄影/老鱼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摄影 / 老鱼
本图及下图为扎西半岛东区9号洞中的岩画,其中上图为紧邻的两个男子,帽子上有两根飘带,比较像河西地区从魏晋到北朝时期流行的鲜卑帽,到隋唐时成为比较盛行的幞头,这种“鲜卑帽”岩画图像在青藏高原还是第一次被发现。男子旁边,还出现了一组难以判定的文字,解读工作至今仍在进行。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表层极高的侵蚀速率,可以让彩丘经常保持鲜艳的色彩
雨季间歇性的流水,在彩丘的泥岩表面肆意奔流冲刷,侵蚀着风化的表层,在岩石坡面上留下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犹如树枝状的冲沟。由于表层极高的侵蚀速率,彩丘坡面上往往寸草不生,这也是彩丘看起来能够经常保持鲜艳色彩的一个原因——表面由于侵蚀作用,常换常新,下面新鲜的岩层可以不断显露出来。树屏彩丘所在的区域位于祁连山东段的民和—兰州盆地内,属于陇中盆地的一部分,而陇中盆地是中生代的一个大型断陷盆地,发育了厚度超过5公里的白垩系沉积。从沉积岩层的剖面看,上部为砂岩夹泥岩,中部为杂色泥岩,底部是砾岩。目前我们看到的树屏彩丘,出露的大都是中部偏上的杂色(紫红、青灰色为主)泥岩,上部的砂岩夹泥岩已基本被侵蚀殆尽。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珊瑚菌家族的成员经常“搬家”
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不断革新和持续深入的研究,分类学家对这类真菌认识更加充分,界定也越来越清晰,不少物种的分类地位发生了改变,某些科属还经常“搬家”。比如曾属于珊瑚菌科的扁枝瑚菌属Scytinopogon Singer,已被归入糙孢伏革菌目Trechisporales K.H. Larss.的刺孢菌科Hydnodontaceae Jülich。图为珊瑚菌科的某种拟锁瑚菌。拟锁瑚菌颜色特别多样,白色、黄色、橙色或红色,还有少数呈现棕色、灰色或紫色。菌肉肉质或蜡质,少数种类胶质。
珊瑚菌 森林里好看又好吃的真菌
珊瑚菌是一类外形酷似珊瑚的大型真菌的统称
人们口中常说的珊瑚菌是一个人为的、非自然的分类集合,不是分类学概念。它是早期真菌学家为方便交流,将担子菌门中子实体宏观形态如珊瑚状、棒状的大型真菌物种统称为珊瑚菌,即广义珊瑚菌,涉及珊瑚菌属、枝瑚菌属、锁瑚菌属和悬革菌属等20多个属的成员。随着研究的深入,珊瑚菌家族很多成员的分类地位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图中的杯冠瑚菌也称杯珊瑚菌,它曾经被置于杯瑚菌属Clavicorona,属名里的“corona ”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皇冠状,杯冠瑚菌的顶端分枝确实如一个“皇冠 ”或者“杯子”。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分类学家已将杯冠瑚菌归入了悬革菌属,它是一种可食用真菌,多生长在倒木上。
图为杯冠瑚菌
Artomyces pyxidatus (Pers.) Jülich
曾用拉丁名
Clavicorona pyxidata (Pers.) Doty
珊瑚菌 森林里好看又好吃的真菌
本文作者认为:古班公错曾向东延伸近100公里,为现今湖泊面积的1.6倍
班公错是喀西昆仑湖区湖泊南带的一个标志性湖泊(摄影/姜曦)。它位于喀喇昆仑山东段南麓,班公错—色林错深大断裂构造带内,属于构造成因的内流湖,湖水主要依靠地表径流补给。由于气候持续变干,湖水面积逐渐缩小,班公错东侧湖盆保存有多级古湖岸线。经测量,海拔最高的古湖岸线高出现今湖面55米。由此本文作者认为,古班公错曾向东延伸近100公里,面积达970平方公里,为现今湖泊面积的1.6倍。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摄影 / 姜曦
画面中颜色深浅交界的地方便是高潮线,吴立新踩着硕大的脚蹼,像企鹅一样步履蹒跚地向前挪动,看上去有些滑稽(摄影/单之蔷)。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摄影 / 单之蔷
通天溶洞还是当地人举办各种仪式的地方,牧民们还将哈达束在岩画周边,让溶洞岩画更具神圣感。摄影/王宁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摄影 / 王宁
“正牌”的珊瑚菌成员——珊瑚菌属
狭义珊瑚菌指珊瑚菌属,它是一个分类学概念,也是珊瑚菌家族中的“正牌”。图是堇紫珊瑚菌,也称佐林格珊瑚菌,是珊瑚菌中少见的具有紫色子实体的物种(大型真菌产生孢子的构造常被称为子实体,也叫担子果)。图为堇紫珊瑚菌
Clavaria zollingeri Lév.
珊瑚菌 森林里好看又好吃的真菌
邓涛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荒漠之中,背负恶兆与祥瑞之名的“突厥雀”
长山群岛,鱼类觅食、繁殖洄游和迁徙的中转站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黄海北部成为鱼类觅食、繁殖洄游和迁徙的重要场所。黄条鰤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岸,它们会随着不同季节海水温度的变化进行周期性洄游。每年7、8月份,当大洋表层水温回升至20℃左右,它们便会成群洄游至长山群岛附近。黄条鰤拥有极好的流线型体态,尾部分叉较深并极具力量,快速游动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流的阻力,如“鱼雷”般急速前行。画面中的黄条鰤还处于幼鱼阶段,由于体型较小,通常会由数十条甚至上百条聚集在一起集体觅食。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图为扎西半岛西区8号洞中的一座佛塔图像,塔上还有苯教的卍符,说明佛教在西藏兴盛后,佛塔覆盖在了原来的苯教岩画上。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危岩上的平衡石,仿佛一把就能被推下来,但它却矗立了千百年,仍屹立不倒(摄影/毕先);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摄影 / 毕先
因枝瑚菌从成熟到腐烂时间较短,在云南和河南等省,当地人有将枝瑚菌晒干用来煲汤的食用传统。然而,在欧洲和北美,为了更好地保存珊瑚菌的形状和味道,当地人则将清洗好的枝瑚菌用黄油煎熟后食用(摄影/Daniel Winkler)。
珊瑚菌 森林里好看又好吃的真菌
摄影 / Daniel Winkler
这些湖泊中,面积较大的湖泊都是构造断陷湖,还有一些属于热融湖。该地区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湖泊的水源补给基本要靠附近西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其中本区面积最大的湖泊郭扎错,流域内的冰川有62条,冰川面积为544.34平方公里。而甜水海湖流域只有10条冰川(面积仅1.8平方公里),因此该湖面临日益干涸的威胁。甜水海地区风沙较大,裸露出来的湖盆形成了典型的风蚀地貌(摄影/老鱼)。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摄影 / 老鱼
与热带海域相比,北方以藻类为代表的温带海域隐藏着更多未知
与热带海域相比,大家对我国温带海域的水下情况较为陌生。南方以珊瑚礁为代表的热带海域更加热烈,而北方更显深沉。此外,以黄海北部长山群岛为代表的温带海域,是我国所有海域中海洋生产力最高的区域。这里阳光充足、海水透明度高,沿岸入海河流与北上暖流交汇,水中营养物质丰富,浮游植物种类繁多、生长繁茂,形成初级生产力极高的海洋生态系统。水中的马尾藻、石莼、裙带菜等藻类,在海流的爱抚下,轻轻起舞。当阳光洒入海面,这里更像是一片微型的海底森林。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我们描摹了扎西半岛东区1号洞的一处比较完整的岩面上的岩画,以方便读者辨认图形,并请专家对主要图形进行了释义。该幅岩画主要是西藏早期的苯教涂绘,也就是佛教传入藏地之前的西藏本地宗教,譬如对生命树的崇拜与祭祀,就是吐蕃时期前的苯教内容。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图为冬季时的班公错卫星影像图,结冰后的斑驳湖面与棱角分明的湖岸线,构成了一幅颇具艺术气息的画面。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为了拍摄独一无二的画面,他愿意花费更长时间去弄清楚“一条鱼的一生”
吴立新近些年经常活跃在辽宁长山群岛一带,有意思的是,他会根据鱼群所处的环境特点,给这里的小鱼取一个名字。画面中这条通体黄色的大泷六线鱼叫“樵夫”,它不像其他雄鱼那样把“巢”建在壁立陡峭、“易守难攻”的礁石边上,而是选择藏在茂密的马尾藻丛中,在它的带领下,摄影师找到了它的巢穴。此时正值雄鱼护卵期间,雄鱼会不吃不喝静守一个多月,直到鱼卵顺利孵出。一直以来,人们对它们在水下的情况并不了解,摄影师花了两三年的时间追踪了大泷六线鱼从受精、产卵、护卵到孵化的全过程。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图为唐宫仕女风格的高发髻女子图案。从中也能感受出从魏晋到隋唐时期,西藏和黄河上游一直都有紧密的联系。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环沟红拟锁瑚菌
Clavulinopsis sulcata Overeem
曾用拉丁名
Clavulinopsis miniata Corner
珊瑚菌 森林里好看又好吃的真菌
吴立新在中沙群岛水下拍摄一群色彩艳丽的热带鱼。摄影/邹建飞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摄影 / 邹建飞
纳木错与念青唐古拉峰这对神山圣湖周边留有丰富的文化遗存
纳木错湖面海拔为4718米,面积2015平方公里,是西藏第二大湖泊,被称为“天湖”,湖面跨越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市班戈县。与纳木错相守相伴的则是湖岸南侧的念青唐古拉峰,这对雪山和湖泊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备受崇拜的神山圣湖。环纳木错区域留有众多的文化遗存,岩画便是其中的代表,纳木错环湖岩画主要集中在湖岸东南侧的扎西半岛和西北侧的其多山、多易山和圣象天门等区域(见地图)。摸清环湖岩画的家底,对于了解这对神山圣湖的历史文化有重要作用。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顾名思义,西藏毛腿沙鸡与生活在低海拔干旱区的毛腿沙鸡亲缘关系很近,它是世界上16种沙鸡中唯一的高海拔物种。根据20世纪50年代末国外学者的研究记录,它们也是沙鸡中唯一不会运水的物种,而是由亲鸟带领着幼鸟前往水源饮水。摄影师在拍摄时,也确实没有见到西藏毛腿沙鸡运水的现象。但由于后续研究的缺乏,人们对造成这一例外的原因尚无深入的理解。事实上,对于我国的三种沙鸡,人们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尽管并非“明星物种”,种群也没有濒危之虞,这些人们通常认识中颇为常见的鸟类身上,同样有着许多有趣的行为和未解之谜。或许随着今后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会对它们有新的认识。
荒漠之中,背负恶兆与祥瑞之名的“突厥雀”
吴立新在赤瓜礁附近潜水时发现了一艘沉船。经驻守在赤瓜礁的战士介绍,这艘沉船是1988年3月14日中越海战时被击沉的越南军舰。这场海战仅用时48分钟,我军以微小代价击沉两艘越南军舰,并重创一艘,最终取得了这场海战的胜利。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海洋生物的乐园,这艘沉船默默诉说着那段历史。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刻绘与涂绘岩画同存于环纳木错地区
世界上的岩画主要分为刻绘和涂绘两种,这主要与岩石成分有关。多易岩画坐落在那曲市班戈县青龙乡啊雄村多易山南坡上,位于纳木错西北方,主要以刻绘岩画为主。纳木错以东地区有众多的石灰岩,由于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蚀,会形成黄白色的钙化表面,如果是刻绘,岩画不易显露,彩绘颜料往往可渗入石灰岩中,经久不凋。越向西石灰岩越少,刻绘岩画就越来越多。在一片区域中,刻绘岩画和涂绘岩画共存的现象并不多见,而环纳木错岩画就正好具备了这两种岩画类型。这些岩画既有狩猎、祭祀等生活场景,又有苯教(下图卍符)、佛教佛塔(如图)等图案,时间从数千年前跨越到近现代。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珊瑚”中的美味担当——枝瑚菌
枝瑚菌属真菌在分类上隶属于鸡油菌目钉菇科。枝瑚菌属真菌有着肉肉的质感,一部分可以食用,而且子实体大、产量高,是珊瑚菌家族成员中可食用的类群,并且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食用方式。图为赭褐枝瑚菌 Ramaria fennica 摄影/王庚申
郭扎错是喀西昆仑湖区湖泊北带的第一大湖,其面积出现了波动性萎缩
跟喀西昆仑湖区其他许多湖泊一样,郭扎错也位于一个封闭湖盆内。不过在全新世以前,郭扎错曾经与西边的阿克赛钦湖连通,湖水通过一条河流,可以向西流入阿克赛钦湖。在喀西昆仑湖区的湖泊北带,相比其他湖泊,郭扎错的冰雪融水补给来源是最为丰富的。不过,专家研究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郭扎错的湖泊面积仍然表现出了波动性萎缩的趋势:以20世纪90年代为分界点,90年代以前为暖湿化时期,冰雪融水补给较好,湖泊面积增加;90年代冰雪进一步融化,湖泊面积也在增大;但进入21世纪后,冰雪融水减少,湖泊水源补给不足,湖泊面积减少。
郭扎错
海拔:5080米
面积:253平方公里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在干旱的荒漠中,它们有时要飞上数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才能找到水源。饮水的同时,沙鸡会不时抬头观察周围的情况,常能看到它们的喙从水中吸起一道水柱。
荒漠之中,背负恶兆与祥瑞之名的“突厥雀”
曾母暗沙,只有潜入水下,你才能看清楚它的模样
曾母暗沙是中国水下的最南端。它是一个水下礁丘,低潮时,顶部距离水面也有17余米,礁盘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为了制作《海洋专辑》,主编单之蔷、图片编辑马宏杰与水下摄影师吴立新从北京出发,行程近4000公里来到这里。吴立新潜入水下,将我们制作的象征中国最南端的水晶标志物放在了曾母暗沙的礁顶,在珊瑚的簇拥下熠熠生辉。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扎西半岛的洞穴岩画往往都是不同时代和主题叠加起来的
上世纪90年代,考古学者曾调查过纳木错环湖岩画,并将其认定为是7世纪吐蕃王朝及以后的画作。本次环纳木错岩画调查汇聚了国内著名的考古学者、岩画专家、古藏文学者、地理学家,跨学科综合科考也为纳木错环湖岩画的断代和图像分析提供了支撑,仅扎西半岛的岩画点就由原来的25个增加到了53个,图为科考队员在扎西半岛岩洞外的合影。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Clavulinopsis amoena
(Zoll. & Moritzi) Corner
(下图中黄色珊瑚菌)
曾用拉丁名
Clavaria amoena Zoll. & Moritzi
Alloclavaria purpurea (O.F. Müll.) Dentinger & D.J. McLaughlin
(图中紫色珊瑚菌)
曾用拉丁名
Clavaria purpurea O.F. Müll.
珊瑚菌 森林里好看又好吃的真菌
密集的古湖岸线,揭示了本地区强烈干寒化的趋势
从高空俯瞰,画面正中的大湖是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面海拔5181米,面积47平方公里。该湖的西侧,画面远处那一列高耸绵延的雪山,主要是喀喇昆仑山。该湖的东侧和北侧湖岸,至少分布有30多条近乎平行的古湖岸线,它们是湖泊退缩遗留下来的地貌形态。从古湖岸线最高处高出现有湖面70多米来看,在历史上的高湖面时期,萨利吉勒干南库勒与临近的到腾格湖(画面中右上角的湖泊,与萨利吉勒干南库勒相距约27公里)曾是一个统一的大湖,面积达958平方公里。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在雄鸟归巢后,幼鸟便会一拥而上,用喙左右扫动、挤压雄鸟腹部的羽毛,将蓄积其中的有限水分压出,再啄食以解干渴。这时的原则是“先到先得”,慢半拍的幼鸟只有拼命追逐雄鸟才有可能分得一点残存的水。
荒漠之中,背负恶兆与祥瑞之名的“突厥雀”
除了大泷六线鱼,在它的生境中还生活着海燕、黑海胆等其他海洋生物(摄影/张忠民)。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摄影 / 张忠民
伊朗东南部出土的瘤牛青铜板,纳木错岩画中的瘤牛图像与之非常相似。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目前珊瑚菌还未被成功驯化
珊瑚菌不但外形有审美价值,而且一些种类还具有食用价值。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开始关注珊瑚菌资源的开发,然而,受多种因素限制,目前人们还未成功将可食用的珊瑚菌驯化栽培。
珊瑚菌 森林里好看又好吃的真菌
永暑礁石碑:在水下守护南海
图为中科院南沙综合科考队于上世纪80年代到永暑礁考察时在水下立的一块石碑。它默默地守护在这里,诉说着当年中国南海科考的故事。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不同时期的岩画堆叠在很多洞穴中
在很多洞穴中,专家都发现岩画不只是一个时期的,也不只是一种文明的,同一个洞穴中往往是不同时代的多种文明的岩画叠加。比如上图就是纳木错西北部的其多山中的一处洞穴岩画,上面既有新石器时代狩猎的绘画,又有瘤牛、粟特人等形象的古代南亚、中亚、北方草原文明的痕迹,还有近现代信众将信仰文字涂绘在上面的遗存……由此可见,环纳木错岩画在千年的时光中,绘画从未中断,它们不仅见证了历代西藏地区与周边的交往,而且记录下了不同文明在这里的交融历史。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珊瑚”中的颜值担当——悬革菌
悬革菌属的许多种曾被置于杯瑚菌属,比如杯冠瑚菌,因外形很像一个杯子而得名,杯缘还会再生一轮小枝,煞是好看。悬革菌的子实体有着革质或脆弹的质感,初期淡黄色、橘黄色或粉红色,成熟后会逐渐变为暗土黄色。夏秋季节,一丛丛悬革菌生长在针叶林或阔叶林中的枯木、腐木上。由于珊瑚菌家族的成员众多,很多类群外观极为相似,光看子实体的颜色和形态很难判断种类,分类学家在野外先观察、拍照、记录它们的形态和生境信息,再把标本带回实验室研究、鉴定(下图 摄影/何刚)。
珊瑚菌 森林里好看又好吃的真菌
被喀喇昆仑山环抱的泽错,是人们欣赏湖泊和冰雪美景的好去处
在喀西昆仑湖区,泽错面积超过100公里,算是一个大湖。此外,该湖的湖水最深处达44米,平均深度为24米,在整个湖区也算是比较突出的。目前,泽错大型锂(硼)矿的发现,被认为是西藏继扎布耶茶卡、拉果错、麻米错、龙木错等矿床发现以来,盐湖锂矿找矿的重大进展。从地图上看,泽错的周边被喀喇昆仑山包围了起来,这些山脉发育了许多冰川,它们不仅为泽错提供了重要的水源补给,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比如说泽错东侧的山脉——他拉冬加就峰,就发育了一条长达10.5公里的美丽冰川——多玛冰川。摄影/向文军
泽错
海拔:4961米
面积:113平方公里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摄影 / 向文军
在青海省格尔木市的野牛沟,摄影师在海拔4600米、布满碎石的高原地带拍摄到我国分布的第三种沙鸡——西藏毛腿沙鸡,画面背景中的白色并非流云,而是远处昆仑山脉巍峨的雪峰。
荒漠之中,背负恶兆与祥瑞之名的“突厥雀”
从黄海、东海,再到南海,他用镜头将国内能拍的海域都拍了个遍
水下摄影师吴立新是中国海洋的呈现者。他的潜水足迹曾遍布全球,从2006年起,他开始将视线转移到国内那片广阔的蓝色国土上,从黄海北部的温带海域到南海的热带海域,吴立新试图用他的镜头向人们更多地展示中国海洋之美。其中最让他魂牵梦萦的,还是南海。在南海,在那片纯净如天堂般的海域,隐藏着一个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水下世界。画面中同行潜伴被有着流苏般触手的海葵和与其共生的小丑鱼所吸引,吴立新拍下了这一精彩的瞬间。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主要依靠地下径流的补给,龙木错勉强维持着近百平方公里的湖水面积
龙木错是喀西昆仑湖区湖泊中带的一个大湖。这里临近219国道,因此驾车路经此地的行人都可以看到这个大湖。当地气候严寒干燥,湖区周边没有大型雪山冰川融水汇入,湖水主要依靠地下径流补给。目前龙木错是一个盐湖,湖水中富含钾、镁、锂、硼、溴、钠等元素。在喀西昆仑湖区,龙木错算是湖面下降幅度较大的一个湖。距今1100年以来,龙木错的湖面下降了72米。在此之前,它和临近的松木希错、芒错以及其他湖泊曾是相连的。目前,松木希错由于得到喀喇昆仑山冰雪融水的补给,还是咸水湖,而龙木错和芒错已经演变为盐湖。摄影/刘成功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摄影 / 刘成功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吸足水分之后,雄性毛腿沙鸡腹部羽毛会变成明显的深色。
荒漠之中,背负恶兆与祥瑞之名的“突厥雀”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黄枝瑚菌
Ramaria flava
摄影/Daniel Winkler
珊瑚菌 森林里好看又好吃的真菌
摄影 / Daniel Winkler
在喀西昆仑湖区,除了像龙木错这样的大湖之外,还有许多面积较小的湖泊,如位于胜利南达坂附近的这个小湖(摄影/王铁男)。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摄影 / 王铁男
翻山越岭的旅途中,北山羊等野生动物偶尔会一闪而过
122公里的伊昭公路并不算长,但地形的变化颇大,河谷、山地相间,伊犁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景观密集地分布在这条百里画廊两畔。在这条路上,人们既可以欣赏谷地的柔美,又能够领略高山的苍翠。在乌孙山北麓的白石峰国家森林公园,以雪岭云杉为主的树木为山体披上了一层郁郁葱葱的外袍,北山羊等野生动物隐匿其间。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秋季,在甘肃敦煌市附近的党河边,摄影师藏身于隐蔽处,拍摄到一群毛腿沙鸡挤在河边饮水的画面。展翅高飞时,它们腹部的黑斑格外醒目。
荒漠之中,背负恶兆与祥瑞之名的“突厥雀”
登上琼台礁,他们来到中国陆地的最南端
编辑部考察团队在南康暗沙登上了中国陆地的最南端——琼台礁。当时,琼台礁已出露水面形成灰沙岛,它完成了从水中暗沙成长为岛屿的过程。在风暴和海浪的作用下,一些珊瑚的骨骼和碎屑越积越多,小岛越来越高,逐渐露出水面。直到有一天,涨潮或台风的来临也不能将其淹没,一个真正的岛屿便由此诞生。远远望去,岸上全是由珊瑚碎屑、贝壳等堆积而成的白色沙滩,水下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珊瑚雨林”。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翻越乌孙山——这是伊昭公路最为惊险刺激的一段,也是这条公路的精华之一。乌孙山是天山的一道支脉,横亘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与特克斯县、昭苏县之间,东西绵延上百公里,最高峰白石峰的海拔超过3400米,伊昭公路就从旁边翻过。高耸的石灰岩山体、苍翠的林海、茂盛的草甸,共同构成这段惊险而美丽的山路景观。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毛腿沙鸡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北方和西北干旱地带比较常见的鸟类,但要在野外找到它们的踪迹并不容易。在食物和水飘忽不定的荒漠中,它们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游荡在旷野中四处寻觅合适的栖息地,行踪不定。摄影师刘璐(如图)花费了两年时间在内蒙古等地寻找毛腿沙鸡,却每每与之擦肩而过。在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北方的荒漠地带,她终于在漫天黄沙中发现了一群毛腿沙鸡。趴伏在植被稀疏的沙地上时,这些鸟类很难被发现,而在腾空而起、拍打着翅膀出发寻找水源时,它们便成了广阔天地间最引人注目的生命(下图)。在荒漠草原遭遇恶劣气候时,尤其是在冬季,毛腿沙鸡常常结成大群向南方迁徙,古人之所以称之为“突厥雀”,或许正是将南飞的沙鸡与随后而至的游牧民族牵强附会在一起的缘故。
荒漠之中,背负恶兆与祥瑞之名的“突厥雀”
潜入深蓝,探索未知的水下世界
永乐龙洞位于三沙市永乐环礁晋卿岛,其深度达300.89米,为世界已知蓝洞中深度最大的。从高空俯瞰,其外形接近正圆,洞口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从珠峰东北坡视角,可以清晰地辨识出珠峰北坳的攀登路线
珠峰一直是摄影师和户外爱好者们热衷的拍摄对象,常见的拍摄点一共有三处,两处位于我国境内,珠峰北侧的绒布寺及珠峰东侧的嘎玛沟,还有一处位于尼泊尔侧坤布冰河附近,被称为卡拉帕塔。卡达山谷的再发现,意味着新的珠峰拍摄机位出现了:从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曲当乡出发,一路顺着卡达山谷和卡达藏布上溯,就能到达卡达冰川旁的“洛林峰”拍摄点。从洛林峰视角,可以清晰地看到珠穆朗玛三台阶——珠峰北侧登顶路线的必经之路。
卡达山谷 珠穆朗玛脚下的秘境
如果中途短暂地离开伊昭公路主干道,去往察布查尔县西南部的洪纳海沟,还可以探访伊犁四大麻扎(陵墓)之一——洪纳海麻扎。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赤瓜礁,默默记录着那段历史
湛蓝的海面上屹立着一座白色建筑,水色如琉璃般透明,这里是南沙群岛九章群礁上的一个珊瑚岛礁——赤瓜礁。吴立新采用“半水半陆”的拍摄方式,将碧海蓝天与赤瓜礁上的哨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行潜伴阿峰穿着一件红色潜服,胸前印着“中国潜水”四个大字,或许当你走进这片祖国最南端的海域,爱国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这样的佛塔图案在环纳木错区域还有很多,图案原型很可能来自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度河上游岩画(摄影/孙志军)。表明古代西藏不仅和黄河流域交往密切,且和周边地区有交往。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摄影 / 孙志军
行走于“塞外江南”,密集的农业景观自然是重头戏
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新疆少有的水稻产地,“察布查尔”在锡伯语中就是粮仓的意思。图拍摄于察布查尔的绰霍尔镇,这片“鱼米之乡”的稻田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伊昭公路旁,十分美丽。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市的克兰河畔,有一座平台状的小山,名为640台地。摄影师原本的目标是拍摄生活在这里的波斑鸨,却意外邂逅了在我国有分布记录的唯一沙鸡属鸟类——黑腹沙鸡(右图)。这种沙鸡在阿勒泰和塔城一带的草原与荒漠繁殖,常常和粉红椋鸟以及波斑鸨等草原鸟类出现在同一片区域,但由于体羽的伪装色,行动又比较“低调”,它们通常不太引人注目。摄影师拍摄到的画面中实际上有两只沙鸡,除了面颊有着显眼棕红色羽毛的雄鸟外,在它右侧的草地中还隐藏有一只趴卧着的雌鸟。
荒漠之中,背负恶兆与祥瑞之名的“突厥雀”
纳木错扎西半岛东区9号洞口的一处岩画,一位用赭红色涂绘成剪影图像的男性,左手牵羊、右手持刀、头戴巾帽,身材健美、肌肉发达,专家推测应是祭献牺牲的场景,下方有佛塔图案,持剑人和佛塔图案与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河上游的岩画图像造型非常相似,图案旁还有一些文字涂绘……赭红的岩画与湛蓝的湖水交相辉映,吐露出青藏高原上悠久的历史秘密。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地处南天山与乌孙山之间的昭苏地区气候凉爽湿润,是伊犁河谷乃至全新疆最大的春油菜产区,每年7月花期时,超3万公顷的油菜花绽放在昭苏田野上,将伊昭公路南端的风景染得“金碧辉煌”(摄影/沈久泉)。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摄影 / 沈久泉
环纳木错岩画透露出青藏高原与黄河上游古代密切的交往
环纳木错岩画中,有很多动物题材的绘图,其中便有许多鹿的形象。图为扎西半岛西区18号洞中的几只鹿图像,可与4000多年前青海甘肃交界处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和3000多年前青海辛店文化彩陶(下图)或甘肃唐汪式陶器上的同类动物相比较,其风格非常接近,据此可大致推断出岩画绘制年代应该在3000多年前。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伊昭公路的精彩,既在于丰富的自然景观,也在于它周边分布的许多人文景观
图为察布查尔的薰衣草田,画面远处可以遥遥看到白石峰的轮廓(摄影/沈久泉)。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摄影 / 沈久泉
南亚、中亚、西亚风格的图形也出现在了环纳木错岩画中
除了和黄河上游有密切联系外,古代的西藏还和南亚、中亚、西亚等周边的其他地区有密切联系。这从环纳木错岩画的很多图案中都能看出。比如在纳木错周边的很多洞穴中就有类似于瘤牛的图案(如图),瘤牛是西亚、南亚等地古代器物中常出现的图形,往往具有“驼峰”和向上弯曲的角的特点,瘤牛图像始见于西亚和南亚等地的器物上,下图即为伊朗东南部出土的瘤牛青铜板,纳木错岩画中的瘤牛图像与之非常相似;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南北走向的高黎贡山
绵延数百公里,
是国内灵长类动物
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高黎贡山从南至北跨越多个气候带,而且植被类型多样,保存着由热带雨林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到温性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的最为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所以它成为我国灵长类动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分布有天行长臂猿、怒江金丝猴、肖氏乌叶猴、中缅灰叶猴、熊猴、短尾猴、猕猴等。
摄影/曾祥乐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摄影 / 曾祥乐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环纳木错岩画很多都隐藏在一个个石灰岩溶洞中
历史上纳木错湖水要远比现在的湖面高,湖周边还有许多古湖岸线,最高的一道距离湖面约有80米远,湖畔很多石灰岩丘地长期经受湖水溶蚀,形成了众多的天然溶洞,很多岩画就涂绘在溶洞崖壁上。图为湖北岸圣象天门附近一处环纳木错最大的岩洞,洞顶已塌陷,站在洞底可仰望圣湖之畔的蓝天。
纳木错环湖岩画 新发现 西藏与周边的交往 如此频繁
卡达山谷是一条水汽充裕、植被丰富的河谷
卡达山谷与它南侧的嘎玛沟基本平行,卡达藏布与嘎玛藏布分别从两个山谷中流过,汇入朋曲。两条山谷都曾是第一支珠峰探险队的考察路线,其中嘎玛沟因“世界上最美的山谷之一”这样的称号而声名远播,卡达山谷则因为路程更为艰苦等种种原因而显得寂寂无名。从卡达普村开始,顺着河谷上溯到卡达冰川、卡达错附近,海拔从4300米逐步上升到大约5600米,路程约25公里。卡达山谷和嘎玛沟一样水汽充足,属于印度洋暖湿气流顺着喜马拉雅山河谷上溯之后的影响范围,因而沿途植被丰富,分布着大面积的高山草甸,也是北侧扎西宗乡的牧场。
卡达山谷 珠穆朗玛脚下的秘境
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的白头叶猴成功地克服了石山环境缺乏高大乔木的困难,形成了利用悬崖峭壁躲避捕食者的策略。与喀斯特石山叶猴相比,生活在森林中的森林叶猴们无疑要舒适得多。远离地面且连绵不断的林冠层为它们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充裕的食物。不过它们偶尔也会到陡峭的悬崖上活动。例如生活在独龙江流域的肖氏乌叶猴会时不时到河岸边上的悬崖上采食苔藓(供图/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伊犁河谷与法国普罗旺斯的纬度、气候、土壤条件相似,分布着大面积的薰衣草田,是世界第三大薰衣草种植基地和我国薰衣草主产地。在伊昭公路南段的昭苏县,坐落着许多隋唐时期遗留下来的草原石人,那是突厥民族放在墓前的雕像。
伊昭公路 它是穿越乌孙山的最快捷径, 也是集多彩美景于一体的 “限时”画廊
险山恶水间,却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子
入黑山峡峡口30多公里后,黄河猛然拐了个急湾,南岸有突出的两个礁石,被称做“老两口”,水流在这里猛然变急,形成多个漩涡(摄影/李鹏)。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摄影 / 李鹏
中缅灰叶猴的眼周、口鼻部因为缺少色素而呈现浅白色,因此极具辨识度
和绝大多数的灵长类动物一样,相互理毛是中缅灰叶猴重要的社交活动(上图 摄影/曾祥乐)。它们生性喜好树栖群居(下图 摄影/吴秀山),在林间移动时会次序井然地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行进。它们一度被认为与印支灰叶猴同属一个物种。近年来,动物学家们通过系统发育的相关证据将其确定为一个独立物种。它们采食的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对栖息地内的植物多样性依赖度很高,所以保护好它们的原生环境至关重要。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摄影 / 曾祥乐
悬崖上的生活,看来相似,却截然不同
傍晚,一群白头叶猴在悬崖上攀援,准备返回夜栖地点。一只幼崽没跟上母亲的步伐,显得有些着急,伸出双手求抱。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蓝洞的形成一般与冰期或间冰期海平面的升降有关,冰期海平面下降,石灰岩出露,在地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喀斯特竖井。间冰期海平面上升,竖井充水,则形成蓝洞。2012年至2016年,吴立新及团队曾多次潜入永乐龙洞,对洞内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拍摄。它犹如一个神秘的时空隧道,指引着人们去探索地质历史时期的奥秘。
吴立新:把水下的中国海洋呈现给你看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缓解了广西崇左市的长期干旱,一只雌性白头叶猴似乎很享受雨水的洗礼。目前,我国共生活着7种叶猴,其中白头叶猴所属的乌叶猴属有6种,还有一种长尾叶猴属的物种。它们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贵州省和重庆市的喀斯特石山地带以及横断山区西部和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原始森林内。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在树屏彩丘的外围,也分布有丹霞地貌,突兀挺立的丹霞石柱与沟壑纵横的彩丘,共同组成了树屏地区“刚柔并济”的景观特色。这些山石造型丰富奇特,颇有老年期丹霞景观的特色,尽管形态万千,但无一例外都有陡峭的崖壁,与彩丘的形态差别明显:一只“骆驼”背负着重重的货物,昂首走在丝绸之路上(摄影/张耘);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摄影 / 张耘
有研究表明,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各种面部表情具有十分相似的意义和作用。例如正关注着幼崽玩耍的雌性白头叶猴,嘴巴紧闭,显得有些紧张。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而叶猴幼崽瞪着一双好奇明亮的大眼睛抿着嘴的表情,也会让同类倍增怜爱。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在水源地,有时能看到一些雄性沙鸡吃力地从水中飞起,腹部拖带着一连串的水花(摄影/王小炯),这并非是它们粗心打湿了自己的羽毛,而是为了在荒漠中生存而演化出的一种重要的行为。
荒漠之中,背负恶兆与祥瑞之名的“突厥雀”
摄影 / 王小炯
根据摄影师的观察,幼鸟围着雄鸟喝水的过程可以持续15分钟左右。当幼鸟争相挤在雄鸟腹部时,与哺乳动物的幼崽趴在母亲腹部喝奶的情景颇有几分相似(摄影/王小炯)。
荒漠之中,背负恶兆与祥瑞之名的“突厥雀”
摄影 / 王小炯
1956年,在建设宁夏石嘴山电厂时,需要把发电机、锅炉等大型设备从兰州运抵石嘴山。当时的宁夏不通火车,最大的卡车载重仅5吨,而1台锅炉就重14吨多,最终只能依赖排筏水运。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图为本文作者在甜水海地区实地考察、测量时的场景(供图/李炳元)。
在亚洲高地寒旱核心区 隐藏了一个湖泊群
图是珊瑚菌属的模式种脆珊瑚菌,也称虫形珊瑚菌、豆芽菌。正如它的名字,这种珊瑚菌的菌肉质感脆嫩,很容易碎(摄影/梁维维)。它们喜欢在夏秋季节密集丛生于落叶林地上。从珊瑚菌属成员的全球分布图(下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广布的类群,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的森林里都能寻觅到它们的踪迹。图为脆珊瑚菌 Clavaria fragilis Holmsk. 曾用拉丁名
Clavaria vermicularis Sw.
珊瑚菌 森林里好看又好吃的真菌
枝瑚菌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枝瑚菌是一类分布范围很广的真菌,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有它的踪迹。图是云南昆明水木花野生菌交易市场上售卖的枝瑚菌,当地人称其为“刷把菌”。这筐五颜六色的菌子,不光看起来漂亮,吃起来也美味(摄影/陆建树)。
有时候,叶猴的面部也会做出一些类似于好奇(摄影/郑山河)、满足(下图摄影/彭寰)等的面部表情。虽然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的一些表情具有相似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并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各种表情所代表的情绪和所传递的信息,尚且需要更多的研究。
从原始森林到喀斯特石山寻访中国的叶猴家族
摄影 / 郑山河
虽是一种典型的劣地地貌,但一旦有了色彩的“加持”,就成了美景
雪后的树屏彩丘又是另一番景致:天公似乎不想让彩丘专美,降下大雪,欲将彩丘的色彩掩盖起来。不过,待到山上的积雪融化,只剩下山沟里的残雪,那时的彩丘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又呈现出新的景观:原本红黄相间的浓烈色彩,又多了一分清爽的雪白,仿佛是冰与火的相融相生,别具一番情趣。树屏彩丘算是一种典型的劣地地貌,大面积的厚层泥岩被构造运动抬升到地表,通过快速风化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寸草不生的劣地景观。不过由于有了斑斓色彩的“加持”,劣地就不再“劣”了,最终成了人见人爱的美景。
摄影/赵峰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摄影 / 赵峰
一头“大象”低头吸水,不小心把自己定格在了石壁上(摄影/程弘毅)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摄影 / 程弘毅
“黄河西来决昆仑”,在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下降处,黄河切穿了重重山岭,也塑造了一段段险峡。从青海龙羊峡至宁夏青铜峡的黄河河段,全长918公里,两岸山势陡峻,河道曲折狭窄,急流险滩层出不穷。在黄河上游实施梯级开发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已建设完毕20座水利工程,只在甘肃兰州到宁夏中卫之间,还留存有部分原始状态的峡谷。摄影/李鹏
从甘肃兰州到宁夏银川黄河险峡今安在?
摄影 / 李鹏
从高空俯瞰彩丘,在地势起伏比较平缓的地方,不同色彩的地层一层层叠加起来,很像某种色彩艳丽的蛋糕甜点。这些都是典型的白垩系泥岩、粉砂质泥岩,在遭受侵蚀之后出露的颜色——泥岩由于颗粒细腻,颜色一般偏深,以紫红、暗红居多;而粉砂质泥岩颗粒相对粗一些,色泽偏浅,如青灰色。作为一种经典的侵蚀地貌,彩丘崎岖不平的地表,暗示着极高的侵蚀速率。一般地貌的侵蚀速率非常小,平均地表被侵蚀下降1米,需要超过2万年的时间。而在彩丘地区,侵蚀速率可达到惊人的20厘米/年。也就是说,侵蚀下降1米,只需要5年。
摄影/色如渥丹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摄影 / 色如渥丹
几座丹霞石峰连绵,形成一道残墙,酷似丝绸之路上的古长城(摄影/程弘毅)
新发现 中国面积最大的彩丘在甘肃永登
摄影 / 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