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
2014年,张超音途经喀喇昆仑公路(中巴公路)上克什米尔地区的罕萨河谷,与当地山民留下了这张有趣的合影。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图即一位兰州摄影师于2007年前来拜访时为陈淮和这两位放羊老人拍下的合影(摄影/王玫)。
3号坑再次出土震惊世人的文物,不少文物与中原文物近似或相同
根据3月20日的初步统计,3号坑出土有铜器109件,象牙127件,这些文物相互交错、叠压,部分有被烧燎的痕迹。坑内文物的分布有些地方杂乱无章,有的似乎又遵循了某些规律。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容器多为尊与罍两种,另外有少量盘、瓿等器物。学界多认为这些青铜容器是商代晚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产品,至于这些长江中游的产品是流通到蜀地的,还是在本地模仿铸造的,至今还没有定论。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款冬 Tussilago farfara
绘图/张瑜
何处有花 临雪绽放?
张超音的青藏摄影难得之处,不仅仅在于他拍摄的内容广而全面,更在于他并非“打卡”式的拍摄,而是多次、长时间跨度的“回访”式拍摄、记录变化。1996年,他来拍摄过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2008年10月份,他随三江源科考队再次回到这里,还给姜根迪如冰川下唯一的一户牧民带来了上次拍摄的合影。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三星堆的考古工作舱,集中了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是国内首次应用工作舱进行考古发掘。舱内恒温恒湿,装配有电动升降工作台、起重机、三维扫描仪、自动化坐标采集系统等设施,能最大程度保证文物的安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白尾地鸦的个体分布与塔里木盆地周边公路关系示意图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马鸣 徐峰
自2011年起,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团队持续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白尾地鸦种群进行了监测。他们发现,尽管一些人类工程,例如公路和石油平台的修建使得地鸦迁往沙漠深处躲避,但随着工程完工,越来越多的地鸦逐渐适应了人类环境,开始向公路聚集寻找食物和水源。在沿着沙漠中各条公路设置了数段几公里的样线后,他们发现距离公路越近的范围内,地鸦的数量越多,同时由于逐渐习惯了人类,距离公路较近的地鸦,其惊飞距离(人类及捕食者接近动物导致其逃避时,二者相距的最短距离)也在变短。这或许意味着人类的工程会在无意间为野生动物带来间接的收益,但其对动物行为的改变等长期影响究竟是好是坏,仍然有待研究。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图拍摄于今年5月末,张超音在北京的工作室整理胶片(摄影/栗卫明)。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栗卫明
5月的沙漠气候反复无常,频繁袭来的沙尘暴让人寸步难行,更让拍摄地鸦成为奢望。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3号坑考古现场,集多项功能和设备为一体的桁架系统
3号坑的考古工作舱中安装了多功能桁架系统,集成了工作平台、起重机、相机云台、高光谱扫描仪等设备。发掘人员能在工作平台上进行作业,避免踩踏坑内文物。起重机则在提取青铜大口尊、圆口方尊等沉重的文物时发挥了大作用。俯视照片的拍摄、坑内高光谱扫描等任务也都离不开桁架系统。此图记录了圆口方尊被起吊离坑的过程。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白番红花:新疆伊犁河谷颇具人气的“雪中花”
位于新疆伊犁河谷的那拉提草原赫赫有名,但这里的春季,游客寥寥,很是冷清。在海拔1500米至2500米的山地,天山地区极具标识性的雪岭云杉构成整齐的针叶林,林带与草场交错分布,形成林草相依的美景。一场降雪覆盖了草场,之前已然萌发的白番红花凭借自身散发的微弱热量率先融化冰雪,将略带淡青紫色的花蕾伸展出来,在洁白的雪地上铿锵待放。白番红花 Crocus alatavicus 摄影/杨晓千
2000年
图为向日葵地旁蜿蜒的长城,远处山峦苍茫。从兰州搬到山丹前,陈淮已经是一名热爱探索西北的摄影师了。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图是在同一个层的东南方向,一件双手合十的青铜小人像也露了出来,刷新了我们对合十手势的认知。晚商时代,佛教尚未产生,更不可能传到中国,这一手势,代表的是什么呢?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2005年,陈淮拍摄了一张长城边的羊圈与窑洞的照片,放羊的农民在羊圈旁修建了简单的窑洞作为临时住所。这张照片引起了许多“影友”的关注,不少外地摄影师慕名而来,请陈淮带他们来这里拍照。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2005年,西藏八宿县然乌镇来古村,张超音与本文作者一起外出考察寻找灵感时再次来到这里,这个来古冰川下、然乌湖前、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成年白尾地鸦的体长不过30厘米,但在险象环生的公路上,它们能迈着几乎相当体长一半的大步快速穿行在车流之中,一边灵活躲避车轮的碾压,一边寻觅食物。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3号坑
圆口方尊惊艳出场,身世之谜引发诸多猜测
这种形制的圆口方尊目前共发现两件,除了3号坑发现的这一件外,另一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传世文物。此次三星堆3号坑还出土了两件完整的方口方尊,这是商代青铜方尊首次在中国西南地区出土。尊是中原重要的礼器,怎么会现身古蜀地区?是贸易交换而来?还是在本地仿铸的?这些谜题还需要时间来解答。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根据琥珀和植物化石,科学家们绘制出了1500万年前漳浦生物群生态复原图 对漳浦琥珀及植物化石的研究,覆盖了古生物多样性、古生态与古气候学等众多学科,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对中新世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有了更充分的了解。研究表明,当时的福建漳浦,气候与现在的泰国曼谷类似,一派热带雨林风光。雨林中高大的龙脑香树郁郁葱葱,林下还生长着草本植物、蕨类和苔藓等植物,种类繁多的昆虫,多足纲的马陆、蜈蚣,蛛形纲的螨、蜱、蜘蛛、盲蛛和拟蝎等,与背着壳的腹足动物(蜗牛)混杂在一起,在枝叶间穿梭活动,天空中还有鸟类在飞翔。绘图/杨定华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河西走廊的两张餐桌
本图及下图两张照片都拍摄于1998年,分别是甘肃两户人家的餐桌。上图摄于武威市凉州区磨嘴子,这里地处祁连山间,有汉墓群,图中村民便是当地负责防范盗墓的文物保护员和他的妻子。正值中秋节,二人餐桌上摆着花馍“月饼”,是用薄饼层叠发面蒸制而成的。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2016年,张超音去拍摄喀喇昆仑山时与大象鼻冰川合影,这条冰川现在已经消融。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之后,他的耐心终于有了回报——随着一场沙尘暴消散,两只白尾地鸦跳上干枯的胡杨枝干,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鸟类的鼻孔处有防护沙尘的覆羽,以保护它们免受大漠中风沙的侵袭。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横断山绿绒蒿不像水母雪兔子那样全身覆毛,它们叶片上的毛细而坚挺,花苞上的毛柔软紧密。如果说水母雪兔子全身穿着毛衣毛裤,那么横断山绿绒蒿则仿佛身披皮草,头戴毛帽的名媛。图中的横断山绿绒蒿同样绽放在滇西北海拔4000米之上的山地,它们的花朵大而醒目,却没有绒毛保护,它们可能会被冰雪冻伤,变得不再娇艳。娇黄的花瓣这时更像是为花蕊遮风挡雨的保护伞,不惜一切代价,保障授粉与繁殖成功完成。横断山绿绒蒿 Meconopsis pseudointegrifolia 摄影/范毅
明长城与民居的建筑方法有共通之处
山丹的明长城都是用“夯土版筑”的方法修建的。筑城者先开挖基槽,把槽底夯实后,铺一层土、夯实;再铺土,再夯实……逐层铺筑,直到所需高度。从现在保留下来的长城城墙来看,夯层厚度一般在十到二十厘米之间。在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北方农村,至今还有用夯土版筑的方法建造土墙的,图即山丹农村的居民正在用石杵夯打土墙。(2010年拍摄)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到达康考迪亚,与喀喇昆仑群峰会面
从克什米尔方向向东沿着巴尔托洛冰川可以到达喀喇昆仑的核心区域,这里被称为康考迪亚(Concordia),发源于乔戈里峰的戈德温奥斯丁冰川与发源于加舒尔布鲁木群峰的巴尔托洛冰川在这里相汇。从这里向左前方出发,大概3小时就能到达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山麓。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尽管有沙黄色的羽毛提供保护色,这些鸟类依然时刻对沙漠中翱翔的猛禽和游荡的食肉动物保持着警惕。它们善于利用沙漠中的灌丛植物,诸如枯死的柽柳等隐蔽行踪(如图),活动时也常常从一个灌丛跑向另一个灌丛。研究人员还曾发现它们把巢穴筑在胡杨树的枝干之间。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因为琥珀中包裹的生物,最常见的就是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所以在科研上一般就用节肢动物的科数来衡量这个琥珀生物群的多样性。目前全世界化石多样性最高的琥珀生物群排名前四的依次为:缅甸琥珀、波罗的海琥珀、漳浦琥珀与多米尼加琥珀。与另外三个琥珀生物群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三地的琥珀都是历经商业开采,人工挑选过的,而漳浦琥珀是出于科研目的进行的无差别采集,保留了初始的古生态和埋藏学信息,为其他琥珀生物群的古生态恢复和埋藏学偏差矫正提供了珍贵的对比数据。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1997年,他只身骑摩托车深入内蒙古阿拉善,右下方这张照片是他与临时借宿的牧民家主人的合影,素不相识的主人将陈淮安顿在自己儿子的空床上。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不丹旺杜波德朗宗诺布丁村的小卖部门口,左右两侧都绘制着彩色的男性生殖器官。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电动升降工作平台,在中国考古现场是首次应用
电动升降工作台能让考古工作人员在不踩到坑底的同时又能近距离接近文物。不过长时间趴在台面上工作,还是相当辛苦的。右图中,工作人员在为一件70厘米高的青铜大口尊做提取前的准备,这项工作花费了一周时间。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白番红花并不是从冰雪中钻出。春季融化的雪水,把山坡变成湿草地,充足的水分促使早春花卉萌芽绽放,这时间如遇降雪,就有可能出现雪中花的美景。待到一个月之后,白番红花结实后凋零消失,此后漫长的夏秋季节,纵有百紫千红,再难见到白番红花的身影。但白番红花并未死亡,它们扁圆形的球茎在地下蛰伏,等待来年春季再次绽放。
摄影/杨晓千
图则是一种壳斗科的花,摇曳的姿态颇有些梵高笔下向日葵的风姿。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硖口村:古城堡形成的商人聚落
这是陈淮长期关注的一处古村落:山丹老军乡硖口村,位于长城附近的一处峡谷,地处历史上游牧民族从龙首山北边南下的天然通道上,为防御冲突,汉族统治者在此修城筑堡,后又逐渐有商人在此定居。陈淮记述:“旧日的丝绸之路大道就从城堡西城墙的拱形门洞下穿过,门洞还保留着砖券(1996年)。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遇险
藏区的考察经历充满惊奇,更是伴随着各种风险。藏区跑得多、跑得范围广,经验再足的老手也免不了遇上陷车的困境,特别是行驶在冻土区,一定要保持谨慎。上图记录了2019年,张超音第四次去可可西里考察时在冰河遇险的危急情景。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沙漠中,幼鸟的离巢时间决定了它们的成活率,白尾地鸦的幼鸟通常在孵化后18到20天左右离巢活动。与许多其他鸟类不同,地鸦的幼鸟首先学习的不是飞翔,而是奔跑。在翅膀尚未完全发育完全,喙也尚未变为成体的黑色时,它们的幼鸟便长出了一双健壮的“大长腿”。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在漳浦琥珀里发现的昆虫,大多数都能找到现生的亲戚 漳浦琥珀形成年代离现在非常近,约为距今1470万年前,其中包裹的生物已经非常现代化了。而且由于形成琥珀的环境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既是生物多样性的发动机,也是物种的博物馆——因为环境和生态稳定,许多物种变化不大。所以,在漳浦琥珀里发现的昆虫,大多数都能找到现生的亲戚。以在漳浦琥珀中发现的9个亚科41属至少65个形态种的蚂蚁(蚁科)为例,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现生属。图中这只栩栩如生的蚂蚁,被鉴定为切叶蚁亚科铺道蚁属。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范铸法铸造了三星堆形象高度相似的青铜面具
3号坑出土的青铜面具、人头像与1986年1、2号坑出土的同类器物形态高度一致。不过,它们是范铸法铸造的产物,形态有细微差别,没有两件器物完全相同的情况。这些青铜面具和人头像年代上处在三星堆文化的末期,接近十二桥文化的年代上限。有的学者推测这些面具和人头像是三星堆文明中的始祖像、神仙像,用木柱支撑,列于宗庙或神坛。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札布让——卫藏服饰
札布让村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县城西侧,当地藏民身穿传统的卫藏服饰。卫藏服饰最鲜明的特征,就在那条色彩鲜艳、细横条纹的“邦典”。“邦典”属于农区已婚妇女的典型衣饰,用羊毛纺线、染色、织成条状,然后再选用强烈的对比色布条缝合而成,像围裙一样系在腰间。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夕阳的余晖中,一只形单影只的白尾地鸦迈着轻快的“小碎步”在公路两旁往返穿行,随着路上喧闹的车流逐渐散去,它的步伐也悠闲了许多。虽然是我国特有鸟类,但由于缺少“明星物种”的光环,人们对长相“土里土气”的白尾地鸦关注非常有限。漫长的岁月里,它们顶着风沙奔走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即使在沙漠被人类所改变之后,它们依然顽强地适应着新的环境,是沙漠生态系统中一种坚韧、独特而不可或缺的生物。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由于自然栖息地不断萎缩,它们的种群已经处在不断下降的趋势。2021年,我国增补后的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终于将白尾地鸦和其近缘种黑尾地鸦纳入二级保护动物名单,这或许意味着它们的未来仍是乐观而充满希望的。愿大漠沙海中,它们为生存而奔波的身影永不消逝。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横断山区是多种高山花卉的分布与演化中心,全世界很多植物爱好者与研究者对这里非常向往。然而在林线之上的高山地带观察与研究植物,势必会面临寒风雨雪等极端天气,即便在夏日,也常能遇到6月飞雪的场景。图中人物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牛洋研究员,他在记录几种植物的开花与授粉状况。他的衣裤和鞋被雪水浸透,凭借体温把衣物焐干,几乎成为他野外工作的日常。摄影/范毅
但正是糟糕的宝石学特性,让它反倒因祸得福,当地人知道这里出产琥珀,但毫不重视,在开挖白黏土矿时,还会把富含琥珀的砂砾层当做渣土丢弃一边。这就让后来进行科学研究时,可以在矿坑的剖面上(摄影/曹睿)或是渣土堆里,进行无差别的、未经人为筛选的采集,为古生态学资料的忠实复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张超音带着他的沙慕尼8×10大画幅相机再次来到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达巴乡,拍摄札达土林的核心区域——达巴土林。从上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至今,30多年来,他去了60多次青藏地区,走过了西藏的每条公路,从喜马拉雅到可可西里,从喀喇昆仑到横断山,他把30多年所见的青藏都记录在了胶片里。胶片和青藏,他的灵魂拍档。这次来拍摄达巴土林,他带来了国产的大画幅相机——沙慕尼8×10相机。“我这可是0号机。”他这样介绍这台机器,丝毫不掩喜爱。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虽然步伐敏捷,许多地鸦还是会命丧车轮之下。情急之下,地鸦会利用飞行躲避危险,但它们并不是一种擅飞的鸟类,飞行较为吃力,在空中上下起伏,飞行高度也较低(摄影/刘璐),起飞前有时还需要快速的助跑(下图),飞不出多远便会落下。尽管能够适应人类环境,但对它们而言,生存依然颇为艰辛。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漳浦琥珀堪称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新生代热带雨林化石库,包含有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等丰富多样的节肢动物 漳浦琥珀中已发现节肢动物至少22个目,超过250个科,其中昆虫最为丰富,此外还有多足纲与蛛形纲的生物。图为一只啮虫,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虱或树虱,在昆虫纲的进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啮虫的翅脉有无横脉、纵脉,横脉、纵脉是怎样排布的,是鉴别属种的重要标志。包裹在此块琥珀中的啮虫,翅脉清晰可辨,极具研究价值。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2016年,在巴基斯坦籍向导的介绍下,张超音去参观了向导父亲创办的穆斯林学校。课间休息时,张超音和男孩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出于防风固沙的目的,在沙漠公路的两侧通常栽有成排的绿化植被带,并配有滴灌设施。这样的环境无疑对包括白尾地鸦在内的各种沙漠动物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然而尽管公路周边为地鸦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由于这里环境过于危险,它们依然要在远离公路的灌丛中筑巢繁殖。由于盗采肉苁蓉以及各类工程对河流水源的影响,很多沙漠灌丛遭到破坏,既威胁到地鸦的种群繁殖,又使得它们自然栖息地中的食物资源越来越少,迫使它们不得不每日奔波往返于巢穴和公路之间辛苦觅食。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对苔藓和花朵等微小植物或者植物器官来说,琥珀是最适宜它们的天然“保鲜盒” 一般来说,植物化石主要保存在岩层中,但苔藓和各种花朵,这些很小的植物或者植物器官,在岩石中又很难保存,而琥珀却是最适宜它们的天然“保鲜盒”。当滴落的树脂把微小的苔藓或花朵包裹起来后,它们就进入了与世隔绝的封存状态,在地下埋藏千万年之久,依旧鲜活如初。上图为一片多枝藓属的苔藓,是一种典型的热带苔藓。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1986年,张超音在纳木错的西北角用胶片拍下了这水色分明的世界海拔最高湖泊,后方洁白闪耀的就是念青唐古拉山。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漳浦地下还埋藏着异常丰富的植物化石,有助于和琥珀一起重建当年的生态环境 在漳浦,只要在对的化石点,随手掰开路边一层层风化的岩石,就会有不同的黑色木乃伊化植物叶片化石出现在面前(摄影/曹睿)。根据这些植物化石,史恭乐研究员的团队判定,在中新世中期这里生长着茂密的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科是现在东南亚热带植物区系中的一个优势科。而且与许多人认为琥珀都是来自松脂的“常识”不同,漳浦琥珀的树脂来源正是这些龙脑香树。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金塘海底隧道计划于2021年开工,工期60个月,是整个甬舟铁路(宁波至舟山的高铁,设计时速250公里)的一部分。它西起宁波北仑区青峙化工码头,东至舟山金塘岛木岙区间水域,全长16.2公里,最大埋深78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国内首条、承受水压最大的海底高铁隧道,比港珠澳大桥越海隧道还要长近10公里(见金塘海底隧道剖面图)。见为甬舟铁路所经路段剖面绘图。这条跨海高铁建有多座跨海大桥和多条陆上隧道,修建难度极大。绘图/郭鼎一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图是一只拟蝎,其触肢非常发达,末端呈钳状,像是在比胜利的手势,姿态灵巧而富于动感,为静态的琥珀平添一分生命的律动。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图中的琥珀样本里,既有细碎的琥珀原石,也有刚刚去掉包裹层后初露样貌的琥珀颗粒。切割后的琥珀会有比较规整的形状,然后再经进一步打磨、剖光,包裹其中的昆虫才能渐渐呈现出来,犹如开盲盒一般。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长三角跨海通道将实现从“ C”到“O”的重大突破,形成跨海通道大闭环
近百年来,国外已建的越江跨海的水下交通隧道和桥梁已逾百条(座)。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水下隧道和跨海桥梁有多条(座),但跨海隧道则不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是目前已建和规划建设跨海通道最密集的地区。未来,舟山一旦与上海通过跨海大桥连通,整个长三角的跨海通道就将实现从“C”到“O”的重大转变,形成一个跨海通道的大闭环,这将对长三角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很多时候,矶的分布位置对分汊河段的形状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分汊河道进口处只有一岸有矶头控制,常有利于形成弯曲的汊河,甚至形成鹅头型分汊河段(插图上图)。当分汊河段的进口两岸均有矶头,有交替挑流的可能,使水流条件比较均匀,就有利于形成顺直型分汊河段(插图下图)。
矶头 正在消失的长江中下游地标
图为张超音应邀参加2008年三江源头科考行动,在鄂陵湖向黄河干流的出水口处,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刘少创研究员(右一)一起测量水量的场景。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项贻强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桥隧工程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绘图/郭鼎一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飞蛾扑火只有一瞬灿烂,裹入琥珀却得千万年永恒 在漳浦琥珀发现的昆虫中,最常见的是双翅目,约占总数的55%;其次为膜翅目(各种蜂和蚂蚁);再次为鞘翅目(甲虫)以及半翅目(蚜虫、蝉、蝽等)。鳞翅目发现得很少,本页照片展示的即为一只鳞翅目的飞蛾,其具体属未定。平日里人们往往赞叹飞蛾扑火的灿烂,但你是否能想到,包裹在琥珀里的飞蛾,它的生动和美丽却穿越了千万年的时空:舒展的双翅还保持着飞翔的姿态,翅膀上隐隐可见粉末状的鳞片,羽毛状的触角纤毫毕现,仿佛下一秒又会轻轻摆动。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长江中下游部分矶的分布示意图
图为部分矶在长江中下游的分布图,可以看到,长江右岸的矶更多,这与长江中下游所处的地质地貌条件有关。长江右岸主要属于江南山地丘陵地区,在河道摆动、演变过程中有较多机会与残存的山地和丘陵岩体接触,有着形成矶的基础。而在长江左岸主要是广大的华北、华东平原区,地壳沉降堆积了巨厚的冲积物,只有少部分为淮阳低山丘陵,形成矶的几率自然也就减少。还有一个因素,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科氏力”,使得长江河道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有着不断向右侧摆动的缓慢趋势,这也是今天长江河道右岸多紧贴山地丘陵而产生矶的一个原因。
矶头 正在消失的长江中下游地标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除了为幼鸟戴上绿色的脚环标记之外,研究人员还要测量它们的体长、体重,在沙漠中调查地鸦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对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的研究生童玉平(图左)和李欣芸(图右)来说,这份艰苦也时常伴随着收获成果的快乐。供图/徐峰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西堠门大桥是舟山连岛工程中一座具有标志性的跨海大桥
舟山连岛工程建有多座世界级的桥梁,西堠门大桥是其中一座极具标志性的跨海大桥。该大桥在桥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世界首座分体式钢箱梁悬索桥,抗风性能很强,主跨1650米,跨径世界第二、国内第一。为抵抗一年数次的超强台风,西堠门大桥采用了抗风能力最强的设计,采用了能极大降低颤振的分体式钢箱加劲梁,在世界尚属首次。舟山建成的多座跨海大桥,将舟山的海岛与大陆连接起来,使得舟山实现了从“孤岛”到“半岛”的蜕变。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在一块经精心处理的琥珀中,可以隐隐看到一只竹节虫的身影。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拍摄,这只竹节虫的细节终于清晰可辨。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矶头一般是屹立江边的山体,登高远望,江天一色,波涛澎湃,景色优美。又因地势险要,这里往往是古代重要的渡口和军事要塞,常成为古战场。人文和地理的双重意义,使得矶头往往成为名胜古迹,如采石矶、燕子矶、赤壁矶等。图为湖北省咸宁市的赤壁矶,相传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赤壁矶所在的赤壁山包括南屏山、金鸾山等小山头,赤壁矶处于山体西北端的长江边。
矶头 正在消失的长江中下游地标
尼泊尔甘达基区木斯塘县嘎奔尼村的入口处,立着一人高的塑像,当地人称它为“阿妈”女神像,“阿爸”男神像竖立在与之相对的城北处。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通过安装在巢穴上方的摄像头,研究人员得以观察到白尾地鸦亲鸟育雏的珍贵画面。地鸦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通常雄鸟外出觅食,不辞辛苦地在沙漠中跑来跑去,捕捉蜥蜴和甲虫等猎物,带给嗷嗷待哺的雏鸟。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图展示的是龙脑香科的翅果化石,科学家们还进一步鉴定出它是婆罗双树的种子。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图中可以看到,观音矶的矶头上建有一座宝塔。这座宝塔名叫万寿塔,1548年明朝辽王朱宪为给嘉靖皇帝祝寿修建了它,算起来已有473年历史。历经了几百年的荆江洪水冲刷,它依然保存完好。今天万寿塔的底座在地下几米处,而不是在平地上,进入宝塔,得先走台阶下楼。这是因为,几百年中,荆江大堤不断增高,使得塔的底座陷入地下。这座塔是人与水搏斗的见证。
矶头 正在消失的长江中下游地标
拉达克
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的印度河河谷,是藏族的传统居住区,因此当地服饰与语言都与藏区非常相似。张超音在河谷偶遇了身穿盛装去市集的拉达克妇女,她们披着整张羊羔皮缝制的Lokpa(斗篷),头戴Perak,一种外形酷似眼镜蛇的巨型头饰,头饰通体镶嵌绿松石,从额前一直延伸到背部,长度目测有80厘米。她们身前还佩戴着名为Gau、以珍珠宝石装饰的八边形金色护身符,据说拉达克家庭的可移动财富都穿戴在妇女身上了。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山丹县的置县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这里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北有龙首山,东有焉支山,南有祁连山,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这里既是丝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历代皇家屯兵养马、修边筑塞的军事要地(见地图)。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除了咸宁市,湖北黄冈市黄州区也有一个赤壁矶,是苏轼曾经去过并写下千古名篇《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地方,为了区分,当地人称前者为“武赤壁”,后者为“文赤壁”。“文赤壁”所在的这座山,是第四纪时期黄州西南部的升降活动中,沉积的红色碎屑岩抬升,经过流水侵蚀、风化剥蚀而形成的丹霞地貌。这座山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叫“赤鼻山”,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它像一头大象的鼻子伸向长江的方向。
矶头 正在消失的长江中下游地标
它们算平衡石吗?
柏拉图曾提出:“地球是一系列立方体组成的。”匈牙利数学家近年来证明了柏拉图假说,节理把自然界岩石切成各种形状的块体,其平均形状为立方体。所以自然存在的平衡石,简化与抽象提炼出来的最基本几何形状即为立方体。嵇少丞以立方体为例,解释了平衡石的平衡状态。平衡石处于静力平衡状态,静力平衡状态可粗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稳定平衡态——体系不轻易受到外力干预而改变平衡状态,如立方体随便以哪个面,平放到一个大平面上,系统都能达到静力平衡状态(如插图c);二是不稳定平衡态,如立方体用其中任何一个角或一条棱与基座平面接触(如插图a、b),虽然只要保持重心与支点位于同一条垂线上,就能实现静力平衡,但是任何微小扰动都会使其偏离平衡态。平衡石令人欣赏和叫绝的在于其微妙的平衡状态,所以处于稳定平衡态的大石块不是平衡石,只有那些处于不稳定平衡态的大石块才是平衡石(绘图/谭希光)。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图拍摄于2018年,摄影师背后是西藏林芝市波密县米堆冰川。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长城与高速路的交叉口处,坐落着陈淮亲手搭建的住所
创业失败后,陈淮身上只余下长城边的一块土地。他在这里盖了间小院,连屋外的玻璃棚都是自己搭建的。摄影/桂政全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历经切割、打磨、剖光,琥珀“盲盒”终于被打开
暗沉的色泽与较差的透光度,使漳浦琥珀在未经加工时,很难知道其中是否有包裹物。所以采集来的琥珀原石,必须进行一系列前期处理,才能继续用于研究。图中的科研工作者正在实验室中切割琥珀。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裸露的岁月”
1992年,张超音在参加甘肃省玛曲县香浪节的时候,遇上了这位藏族妇女。她来自牧区,身着宽大、厚重的羊皮袍,袒露右臂,经年累月的阳光照射在她裸露的脊背和手臂上,塑造出了交错的肌理。摄影师为这幅作品起名为《裸露的岁月》 。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图中,巍峨的龙首山山脊上纵贯着一道沟壑,那便是古代堑壕的痕迹,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汉代长城。近些年,陈淮尤为关注山丹的汉代相关遗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龙首山的堑壕长城,这与他一位喜欢长城的德国朋友李安有关。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这是施工中的浙江舟山市舟岱跨海大桥。大桥全长16.3公里,连接的是舟山群岛中的舟山本岛与岱山岛,计划于今年底建成通车。建成后的舟岱大桥与甬舟高速相连,使得舟山连岛工程的总建设里程达80多公里。舟山连岛工程跨越了8座岛屿,建造了10座大桥,拥有世界最长的连岛高速公路和最大的跨海桥梁群。在未来,舟山一旦与北面的上海通过跨海大桥连接上,最终将形成一个上海、舟山、宁波三地之间最短的陆路交通闭环,对完善地区交通网络、支撑国家产业布局规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摄影/邵明军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摄影 / 邵明军
武汉市区也有一对矶头:蛇山上的黄鹄矶和龟山上的禹功矶。黄鹄矶在三国时期就是军事关隘,与今天相比,历史上的黄鹄矶更加气势磅礴,黄鹤楼就建在矶头上,虽然屡毁屡建,但位置未改。直到1884年,清同治年间修建的黄鹤楼(俗称“同治楼”)被毁,黄鹄矶空置,1957年在矶上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头,之后1985年新建的黄鹤楼因此“后退”至蛇山山顶。长江对面的禹功矶上,则有明嘉靖年间修建的晴川阁。
矶头 正在消失的长江中下游地标
球状风化平衡石:危如累卵,摇摇欲坠
我们日常所见的平衡石中,有许多都大致呈球形。球状岩石与基座岩石平面相切,接触面非常小,就容易形成危如累卵的态势。此类平衡石,绝大部分是由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所谓球状风化,是指地下水沿着花岗岩内部大量相互垂直的正交节理侵蚀削切,在岩层内部切割出许多长方体或立方体的岩块,构造抬升让花岗岩露出地表后,自然风化对岩块棱角处的侵蚀与剥蚀更为容易,所以最终就形成了球状岩石(见插图 绘图/谭希光)。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藏历新年
临近藏历新年,藏区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卡塞”,一种油炸面食,以庆祝新年的到来。寺院也忙碌起来,僧人们通力合作,热火朝天地制作寺院里新年所需的“卡塞”。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更多的藏民为了省事方便,选择了在外面商店直接购买现成的“卡塞”,藏历新年依旧飘满了“卡塞”的香味,但是这样热闹的制作场景不如以往常见了。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2018
山地、长城、遗址、高速公路——这张无人机航拍的照片展现了山丹的典型风貌。2018年,陈淮开着越野车登上焉支山与龙首山相交地带的山岭,拍下了这张古长城和绣花庙遗址与高速路的合影。这一带古称“删丹岭”,是河西走廊上的一段咽喉要道。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摄影 / 姚峰
藏族服饰:把精美与繁复的藏元素穿在身上流传下来
藏族服饰上体现着浓烈的藏民族特色和宗教对审美意识的影响,并且体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安多服饰、康巴服饰、卫藏服饰。图中展示了典型的卫藏服饰,拍摄于阿里地区札达县札布让村。妇女们身披羊羔皮制成的袍子,藏区崇尚红、黑、绿、白、蓝五色,袍子也多用这些颜色的组合辅以刺绣图案进行装饰。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他说:“焊铁架子、刷漆、安装玻璃,全部是我自己做的,有一大块像双人床那么大的玻璃,我一个人装了一天。”左页图中,下方有不规则院墙的即是陈淮住所,G30连霍高速从门前穿过,图中位于中心的建筑是一座长城博物馆。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高铁已修到福建平潭岛,离台湾岛只有130公里
福建东部的平潭岛,是离台湾岛最近的一个大陆岛屿,直线距离只有130公里。2020年12月26日,福(州)平(潭)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平潭岛不通铁路的历史。画面中航拍的,是施工中的我国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正是这座跨海大桥把高铁首次送上了平潭岛。在我国的高铁路线规划中,就有修建经平潭岛跨越台湾海峡到台湾岛的路线。因此可以说,平潭岛是未来修建台湾海峡跨海通道的大陆起点。而长三角跨海通道群的成功建设,为我国未来攻克更为宏大的跨海工程,如台湾海峡跨海通道等,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摄影/陈星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摄影 / 陈星
图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奇里卡瓦国家纪念碑”,沉积岩受侵蚀形成林立的岩柱,其中一根岩柱上半段在风化侵蚀作用下变成了犹如陀螺一样的形状,仅靠一个绝妙的支撑点竖立在高处。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从1985年参加工作,第一次驾车考察可可西里无人区至今,已经过了30多年。这30多年间,张超音为藏区拍下了10万多张胶片,都存放在他北京的工作室里。接触过西藏之后,张超音就一直酝酿着一个想法,他要把他的西藏胶片都整理配文并且出版,让他的“绝版西藏”保存下来。图拍摄于1988年。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多年来,陈淮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在高速路的长城驿服务区内摆摊售卖自己的著作。
摄影/桂政全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图为即将竣工的舟岱跨海大桥(摄影/徐金星),这也是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岱大桥通车后,人们从舟山本岛到岱山岛驾车走高速,只需15分钟,而原先坐轮渡则需1小时。宁波舟山港主通道位于舟山群岛中部,连接富翅岛、舟山本岛、长白岛、岱山岛、鱼山岛等5座岛屿,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计划于2021年全线建成,并同甬舟高速连接。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摄影 / 徐金星
矶是江面上的天然节点。在矶的附近往往河床较窄;过了矶,河床变宽,使河床呈现出一种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图为长江上一处藕节状的河段,可以清晰看到图中的江心洲、分汊河道和一对矶头。
矶头 正在消失的长江中下游地标
图为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魔鬼桌”,其岩质为砂岩,只是“蘑菇头部”是胶结程度高的砂岩所以更坚硬,而“蘑菇柄”处的砂岩胶结程度差,所以被侵蚀得更严重。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普兰——孔雀服
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位于切穿喜马拉雅山的孔雀河(马甲藏布)河谷里的中国边陲城市,普兰县的北方,正对着藏族四大神山之一——冈仁波齐。普兰的女性传统服饰也被称为孔雀服,只在节庆盛典时穿戴,女子身穿氆氇长袍,头戴镶嵌珍珠和绿松石、两头伸长、象征孔雀的头冠,额前垂下15厘米长的银质穿珠挂坠,佩戴由珊瑚、绿松石、蜜蜡等制作的脖圈和项链,身前还挂有2—3个金玉制的“嘎乌”宝盒,这样的一套孔雀服重达25公斤,现存世不足30套。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图为陈淮拍摄的汉代日勒古城遗址,位于焉支山与龙首山之间的山岭上,这也是陈淮十分关注的一处古遗址。2021年拍摄。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舟山连岛工程全面发力,将更多的高速公路“铺”在了东海上
图为施工中的鱼山大桥(摄影/何仁岳)。鱼山大桥位于舟山市岱山县,是宁波舟山港主通道的支线工程,全长8.2公里,连接的是岱山岛和鱼山岛。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摄影 / 何仁岳
舟山群岛跨海大桥修建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今年5月1日上午10点多,摄影师航拍的位于朱家尖岛上的蜈蚣峙码头停车场,已经停满了私家车(摄影/沈磊)。高峰期,该停车场停有上万辆汽车。自从舟山修建连岛工程后,人们驾车可从宁波经数座跨海大桥,一直开车到蜈蚣峙码头,然后再换船前往近在咫尺的普陀山进香。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摄影 / 沈磊
《水经注》和清同治十一年的《临湘县志》中都认为这座矶之所以叫“城陵矶”,是因为矶头所在的山上有商朝的大彭城,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城陵矶下游岳阳市云溪区陆城镇的铜鼓山遗址才是大彭城真正的位置。城陵矶地处洞庭湖与荆江的交汇处(本图 摄影/柴立新),清政府曾在此设立海关,下图为当时的海关上洋关(摄影/杨一九)。
一个支点支撑的胶结砾岩,一个是有两个支点支撑的沉积岩(下图),则可以算作平衡石。摄影/Michael Zheng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希夏邦马峰,318国道最西端的惊喜
希夏邦马峰,海拔8027米,是14座8000米级雪峰中最后一座,它完全位于我国境内,沿着318国道一直开到终点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希夏邦马峰就是这条景观大道献上的最终惊喜。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日初升,牧羊人打开羊圈门
这座羊圈地处焉支山与龙首山之间的山地,就建在长城脚下。早晨,男子与女儿正打开羊圈门,把大羊放出去,小羊留下来,免得在山里放羊时小羊因野兽攻击或饥饿、疲劳而伤亡。2001年拍摄。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金塘海底隧道将成为世界最长、国内首条海底高铁隧道
修建金塘海底隧道前,人们需要在海上搭建平台,通过钻取海底地层岩石,来分析隧道所穿越的海底地质情况。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4号坑的灰烬之下,隐藏着古蜀文明的DNA
4号坑是三星堆8个坑中,埋藏焚烧后的灰烬最多的坑,没有想到的是,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多光谱分析以及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等,在这些灰烬中检出了蚕丝蛋白,这是第一次在三星堆发现丝绸,是否在印证史书所载:“蚕丛着青衣,教民农桑”?如是,三星堆真如一些学者推论极有可能就是古蜀文明中的蚕丛时代。这次考古用到了许多新科技,图是科研人员在测量出土遗物的三维坐标。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艾维尔沟“神石”:火山岩形成的平衡石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托里乡位于天山北坡的艾维尔沟中,矗立着一块巨石。巨石重约20吨,整体呈上大下小之态,最令人称奇的是,其底部与基岩的接触部分面积极小,仿佛悬置在山坡上,当地人称之为“悬石”。也有人为其附会了一些神奇的传说,而称其为“神石”。实际上,这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平衡石。摄影/陈德高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摄影 / 陈德高
30多年来坚持在藏区探险、摄影,不仅需要一腔热忱和惊人的毅力,还有赖于一副强健的体魄。“亏了大学时候的锻炼。”张超音这么介绍,他曾是甘肃省体操队的队员,大学时还担任了校体操队的队长。2017年,近60岁的他在拍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之余,顺便在海拔5000多米的平台上完成了一个托马斯全旋。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东海大桥一头连着世界最大深水港——洋山港,一头连着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
全长32公里的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桥。它跨越了杭州湾北部海域,连接起上海浦东新区的芦潮港与浙江舟山的小洋山岛。画面中间的码头,就是位于小洋山岛的世界最大深水港——洋山港。在未来的规划中,沪舟高速公路与沪舟高铁,还将从洋山港南侧的大洋山岛一直往东南延伸,修建到岱山岛,再从岱山岛向南与长白岛、舟山本岛相连,从而形成一个连接上海、浙江的海上跨海通道大闭环。这个闭环一旦形成,舟山群岛优良的深水岸线资源,也将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一个是有两个支点支撑的沉积岩(下图),则可以算作平衡石。摄影/Michael Zheng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天葬师
上世纪80年代,张超音来到西藏那曲比如县茶曲乡达摩寺,拍摄神秘的天葬和骷髅墙。天葬是藏区比较普遍的一种遗体处理方式,由天葬师将遗体分解,喂食秃鹫。图中端坐的僧人就是一位天葬师。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图摄于硖口村,陈淮去当地探访时就借住在这户人家的这座炕上。图中戴帽子的李姓老人带陈淮进入峡谷察看古丝绸之路,陈淮傍晚拍摄结束返回后,老人正和妻子、儿孙在炕上吃饭,桌上是极为简单的菜肴。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认识过程一波三折的“奇奇怪怪”青铜器,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名称
因为不知道如何定名,图中这件器物被叫做“奇奇怪怪”青铜器。发掘者原以为这件器物表现了一个比例怪异的人坐在一个方座上,经过进一步清理,他们意识到之前的理解错了,所谓端坐铜人的躯干实际是一个铜人的后脑勺,之前铜人坐于方座应被修正为铜人头顶祭坛。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浅部地壳后,可能会形成垂直冷却面的柱状节理。在冷却面几乎水平时,自然侵蚀作用在这样的节理上,就会削切出一系列岩柱。常见的岩柱多是互相支撑簇拥在一起的,当侵蚀进一步加剧后,就会陆续倒塌,仅留下极个别的幸运儿矗立在那里,形成了柱状平衡石。图中的柱状平衡石令人叫绝,它位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海边,原本簇拥在一起的岩柱已经倒塌殆尽,只留下一根岩柱,半悬于基岩之外,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德格印经院
这座被誉为“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的德格印经院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在藏区,只要是德格印经院出版的经书,人们都视若珍宝。德格印经院内收藏着佛教典籍、仪轨法本和藏族历史、文学、医学、工艺等珍贵的木刻印版,数量多达21万块。图为印经院僧人制作版画的场景。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据硖口的村民讲,从前整个硖口城堡,黄土夯筑的墙体外面都是用砖包的。”本图及下图为硖口村中心的过街楼在不同时代的照片。相传过街楼为聚财之楼,硖口村许多居民祖辈是在此定居的商人。村里老人对陈淮说:“从前,山丹城里的姓氏没有硖口的多!”这座过街楼原建于明代,近年重新修复,面貌已完全不同了。图为1998年拍摄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在考古工作者平凡重复的“挖土”工作中,被掩埋了3000多年的象牙和青铜器重现世间。它们有的器物与三星堆1986年出土的文物近似,有的却迥异。在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3号坑是发现文物数量最多的一座祭祀坑,主要有青铜器、玉石器、象牙三类。在青铜器中,既有本地风格的面具、人头像、神树等器物,也有长江中游风格的尊、罍等容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蘑菇石”平衡石与戴帽岩柱平衡石在外形上非常相近,也是上大下小,头重脚轻。其关键区别在于,上部和下部岩性是否相同:上下岩性不同的,为戴帽岩柱平衡石;而上下岩性相同、岩体自身与支撑物是连为一体的,就是“蘑菇石”平衡石。上图是位于沙特阿拉伯的泰玛绿洲的阿尔纳斯拉石,它的上部巨大,下部则残余两个很小的支脚,这是由于风沙在进行侵蚀时,坚硬的粗粒砂砾往往处于近地面的部位。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鼎盛时期,寺院内僧侣多达4000余人。为了满足这么多人的用餐需求,拉卜楞寺设置了十多个僧人专职做饭,大厨房有一口直径约3米、深约2米的大铁锅,做饭时,炊事员需要站在锅台上,双手持握一柄一下子能舀起20斤食物的大铜勺子进行翻拌。难得遇上摄影师来拍摄,掌勺的僧人打足了精神,想掀开锅盖好好展示一下手艺,哪知道大铜勺子不慎脱手,一下子滑落进了大锅,急坏了过来提醒供餐的老喇嘛,老喇嘛一生气扬手一勺子敲在摄影师头上,哪知手劲没控制住打出了血来。小僧人们愣住了,转头看向镜头后的混乱,掌勺的僧人顾不上这里,忙着用备用勺子打捞那滑落的铜勺,摄影师的注意力全不在流血的伤口上,他抓紧按下快门,只想在胶片上留下这雾气氤氲的大厨房的热闹场景。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图为山丹瓜棚下趁暑假帮父母看西瓜的几个女孩,背景中还可见到一截长城。图为2001年拍摄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戴帽岩柱平衡石:头重脚轻,上下不一
质地坚硬的砾岩、砂岩等,可能会和质地较松软的页岩、泥岩等形成互层沉积。近乎水平的互层沉积岩,会被两组或多组破裂切割出整齐的网格,流水沿破裂侵蚀,就会形成风化岩石阵,并继续发育成石墙、石林,直至独立的岩体。当顶部为较薄的坚硬岩层,下部为较厚的松软岩层时,岩体顶部会形成坚硬的“岩帽”,保护下部松软岩层不被侵蚀殆尽,最终形成戴帽岩柱平衡石。图为位于美国犹他州卡纳布小镇附近的平衡石,其上部岩帽为砾岩,下部岩柱为粉砂岩。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陈淮说:如果让我只用一张照片表现山丹,甚至整个河西走廊,我会选这张
1995年,陈淮用胶片拍下了这张山丹农民的合影。晴朗的蓝天下,刚打完场的大人和孩子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手上拿着铁锹和扫帚,脚边扔着草帽,绵延的山峦和广阔的戈壁在远方伸展。这是陈淮最喜欢的一张山丹照片。1995年拍摄。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克里希纳黄油球”:看似危险,实则安全
图中是印度马哈巴利普拉姆的著名平衡石——“克里希纳黄油球”,有人认为它是一块巨大的冰川漂砾,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这块平衡石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它是位于一个光滑的石坡之上,从下向上看,似乎正在以泰山压顶之势向下滚落。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后面看,你会发现它其实是坐落在斜坡顶上的一个平台上的半圆石,其处境并没有那么“危险”。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图中的建筑则非夯土,而是主要用土坯、草泥建造的。右上图拍摄于硖口村的一个早晨,农闲时节,妇女们在院墙外一边晒太阳一边拉家常。1996年拍摄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4号坑
从未见过的铜人像,或将带来对三星堆的新认知
图中,一根根黑黑的象牙慢慢取走,一件件玉器、青铜器逐渐露出真面目。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2004
戈壁古迹前的砂砾间,籽瓜茁壮生长
这张照片拍摄于甘肃景泰县,烽火台前的砂石间种植着许多籽瓜,其形状与平时常见的西瓜类似,主要用来吃瓜子,那座烽火台是明代用来从长城沿线向景泰县的永泰古城传送信息的。砂田种瓜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独特的农业景观,在河西走廊一带尤为典型,用石头和粗砂砾覆盖地表可以起到蓄水、增温的效果,有利于瓜的生长。
陈淮 一个摄影师在山丹的20年
大漠沙海中的“生死时速”
本跨页绘图/陈磊
全世界一共有4种地鸦。它们分布在从蒙古、我国西北部一直到中亚的干旱、半干旱地带。为了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4种地鸦的喙基部生有能遮盖鼻孔以阻挡风沙侵袭的羽毛,它们不擅飞行,但都生有一双健壮的“大长腿”,适应它们在地面迅速奔跑的生活方式。4种地鸦中,主要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特别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白尾地鸦是唯一的我国特有鸟类。空旷的大漠里,为了躲避盘旋在空中的棕尾鵟等猛禽,白尾地鸦要依靠飞快的跑动和灵活的转向冲入柽柳、梭梭等灌丛植物中,俯冲的猛禽往往会因不敢冒险扎入灌丛知难而退。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大漠追鸦,不但要能扛着拍摄设备跟上它们灵活的步伐,还要面对无常天气的考验。
为了拍摄深居大漠的白尾地鸦,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摄影人范书财驱车往返2500多公里,跋涉在黄沙灌丛中,依靠辨别白尾地鸦清脆的“嘀—嘀—嘀”叫声和独特的飞行动作来寻找这些机警敏捷的小鸟,但要扛着沉重的设备在流沙上跟随、拍摄它们很不容易。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陈淮曾带李安去探访龙首山上的古烽火台(摄影/李安),而李安则为陈淮提供了关于龙首山堑壕的大量地图资料。
国宝级文物顶尊跪坐人像,这是3号坑最令人惊喜的一个考古发现
跪坐的铜人像双手持物于胸前,手持物今已不见踪影,铜人头顶方板上矗立一件青铜大口尊。2号坑曾出土过一件小型的顶尊跪坐人像,而3号坑出土的这件顶尊跪坐人像通高115厘米,蔚为壮观,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铜人顶尊题材的一再出土,使人愈发相信在某些重要场合,一定曾有古蜀先民头顶铜尊参与其中。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11月,云南丽江老君山迎来第一场雪。一丛低矮的华丽龙胆在一处冰蚀湖畔舒展花蕾,它们有着堪比青花瓷的色彩。待到雪后天气放晴,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下,花色如天空一般澄明清澈,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我国西南山地的高山地区有很多蓝紫花,它们在强烈日光下绽放,也与寒风冷雨常伴。在全球其他很多高海拔山地,比如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与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蓝紫色花并不多见;而在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高山植物的花朵则以白色为主。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地的蓝紫色花朵,它们的演化过程与地理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逐步揭晓。华丽龙胆 Gentiana ornate 摄影/范毅
张超音的《喜马拉雅》 ,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他的35年,他的青春,他的胶片,和他的西藏,方方正正,厚2900页,5000多张图片,约50万字,都承载在《喜马拉雅》这本书里。有好多人和张超音说过,完成这本书是个天方夜谭,但是他真的做到了。在他的工作室,他把即将出版的样书抱了出来,一本巨厚如同宝盒般的牛皮封面线装书,内容涵盖范围的广博让人惊叹,需要怎样的执念才能独自拍摄、执笔完成这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右页肖像摄影/栗卫明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早在三千年前,华夏就有了共同的图腾:龙
考古工作人员正在清理顶尊跪坐人像的铜尊肩部的龙形装饰。这条龙头部如牛,身上似有翅膀,造型与三星堆之前发现的龙有所不同。即便如此,三星堆的龙形象还是传递了一个信息,即无论是红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良渚文化抑或三星堆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图腾:龙。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糟糕的宝石学特性和简陋的采集条件,反倒令漳浦琥珀因祸得福 因为形成年代近,漳浦琥珀的硬度低、质地脆、色泽暗沉,看上去完全不起眼,几乎没有被当做宝石的价值。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风动石是一类特殊的平衡石,因为手推可动或大风吹来石头会随之摇晃,而令人倍感神奇。图中这块风动石是在河南济源牛大寨被发现的,因身处危崖之畔,支撑面极其狭窄而令人称奇,但比其本身更神奇的则是其大起大落的命运——2020年12月它被发现并曝光后,马上晋身为炙手可热的“网红”;红了不到3个月,2021年2月它竟被好事者推倒,从此不复存在。不过,它昙花一现的兴盛,却引发了许多人对平衡石这类景观的关注。摄影/李楠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摄影 / 李楠
当一根象牙被吊起时,被它压在下面的小铜人像露了出来,图是小铜人清理出来的样子,很萌、很可爱,这样的造型以前从来没有见过。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以此为标准,上图的巨石呈平卧状,处于稳定平衡态,虽然姿态比较独特,也不能算作平衡石。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尽管白尾地鸦经常出没于沙漠公路和人类聚居区附近觅食,但它们通常并不会把巢穴筑在危险的公路边,而是选择在远离公路、枝叶比较茂盛的灌丛筑巢。它们的巢穴如同一个凹陷的深碗,能够保护卵和雏鸟免受风沙侵袭,繁殖季节雌鸟会产下2到3枚长3厘米左右、带有保护色斑纹的卵。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除节肢动物外,漳浦琥珀中还包含有大量羽毛、植物、腹足类和微生物化石,图中展示的是在一块琥珀中,有昆虫和花朵同时被包裹在一起,令人不禁畅想,在彼时的世界里它们之间发生了怎样一段故事。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侧金盏花,在长白山的冰雪中支起太阳灶
在长白山,侧金盏是最早绽放的花。它的花绽放在冰雪融化后的湿润土壤中,开花时再次遇到降雪,就可以看到侧金盏在雪中绽放的美景。当地人把侧金盏花叫“冰凌花”或者“冰楞子花”,这些名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绽放的侧金盏花经常与冰雪为邻。它们黄色的花瓣微拢,形成一定弧度,整个花冠宛若一个可以收集阳光,给花蕊加热的太阳灶。图为侧金盏花 Adonis amurensis 摄影/朴龙国
何处有花 临雪绽放?
许丹阳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 助理馆员
三星堆最新考古(上)等待解读的青铜时代密码
张超音与青藏的缘分,从工作开始,因热爱而延续
2005年7月,张超音决定送自己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当时,他正因工作需要在珠峰北坡进行拍摄,生日当天,他没想着休息,反而向海拔更高、行进更艰险的东绒布冰川攀爬过去。他到达了这海拔6600米的黑白世界,黝黑的珠峰山体前,矗立着洁白的冰塔林阵列。他把这幅作品送给自己作为庆生之礼,记录他为这份工作倾注的热情,记录他对青藏的热爱。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张超音应邀为世博会拍摄西藏宣传片时,途经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松错取景,在巴河镇遇上了一家磕长头的藏民。他们裹着毛皮大围裙,穿着护膝,手上戴着木板,沿着公路三步一磕,一直要去到拉萨。看到镜头,淳朴热情的藏民即兴跳起了锅庄舞。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显微镜下,一花一虫一世界
前期处理完毕后,琥珀变得晶莹透亮,且被切割成最易观察的形状,之后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拍照了。上图中,王博研究员正遴选出具有科研价值的琥珀,用一台带摄像系统的显微镜进行观察(摄影/许春鹏)。这台显微镜的变焦比为16:1,放大倍数为3.5至168倍,堪称最适合拍摄琥珀的显微镜,在2013年刚上市时,配齐一套花费要在50万元左右。
漳浦琥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梅里雪山不远,大雪不期而至。在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一处鲜有人至的山谷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张亚洲博士拍摄到水母雪兔子在雪中绽放的美景。水母雪兔子是菊科风毛菊属的成员,它的拉丁学名为Saussurea medusa,这个名称透露着另外的含义:“medusa ”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也就是可以让见到她的人石化的蛇发女妖。水母雪兔子没有神奇的魔力,图中的植株宛若一家三口在雪中静立的长毛兔,乖巧可爱。除了御寒,它们长而细密的毛还有防水、抵御强光辐射等作用。雨雪天气时,有时会见到有传粉昆虫落在植株上。水母雪兔子
Saussurea medusa 摄影/张亚洲
图为乍得恩内迪山丘世界遗产地内的平衡石,虽然看上去与右图颇为相似,但它整个岩体都是砂岩,只是上、下部因粒径大小不同或含砾多少不同,导致硬度不同,最终被风化形成了上大下小的形状,因此不属于戴帽岩柱平衡石。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降雨或者浇水后的气温骤降,都可能会造成“冰冻鲜花”的景色。晶莹的冰并不能把花的娇艳与美丽凝固成为永恒,植株的组织和器官很可能因为低温而被冻伤,冰融化后,花朵会变得面目全非继而枯萎。对于大多数花而言,它们并不希望在绽放时遭遇冰雪以及寒冻天气。然而有些花,偏偏就在乍暖还寒的早春或者常年风雪交加的高山上悄然绽放。
何处有花 临雪绽放?
桃儿七:不惧雨雪 自花授粉可保障繁殖机会
桃儿七有着文艺清新的名字,娇美柔嫩的外表,它们似乎应该绽放在气候温婉的江南水乡,实则却大多生长在我国西部山地。在滇西北高山上,桃儿七粉红色的花仿佛娇艳欲滴的水蜜桃,又似炽热的烛火。夏季突如其来的降雪让它们略显狼狈,部分花瓣飘落,阴冷的天气也让原本围绕花朵飞舞的传粉昆虫不见了踪迹。桃儿七看似娇弱女子,实则内心强大。它们对恶劣天气早已做好准备,万一花期遇到雨雪天气,没有传粉昆虫造访,它们会将自己的雄蕊与雌蕊贴合,使花粉粘在自己雌蕊的柱头上,完成自花授粉。牛洋研究员记录到桃儿七自花授粉获得成功的过程,花朵雌蕊下方的子房日渐膨大,幸运赢得了繁育后代的机会。
摄影/牛洋
从渔船摆渡到驾车进香,跨海大桥彻底改变了舟山群岛的出行方式
早在1979年,那时的舟山群岛居民习惯乘坐渔船,去往周边不同的岛屿(摄影/叶文清)。在舟山群岛修建通往宁波的跨海大桥之前,人们从大陆去普陀山,是先从宁波坐船去舟山的沈家门码头,然后再倒船去普陀山,或者从上海乘坐前往普陀山的海运航班。
从“C”到“O” 长三角“跨海通道”大闭环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在舟山
摄影 / 叶文清
吴中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粗浅地理解“平衡石”,是外动力沿岩石的节理与断层风化剥蚀,因为自平衡问题,优胜劣汰残留下来的。垂直层面的两组正交节理及其跨度是影响平衡石形状及大小的主要因素,适当大小的岩石才能形成平衡石,并且需要节理所切割岩块的矩心及岩石本身的内聚力能够满足力学平衡条件。有些不连基座的,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会把姿态调整到最稳定的状态。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还是在新疆伊犁河谷,特克斯县境内的喀拉峻草原,雪静悄悄下到天亮。时值5月,更多的花在草场上绽放,成片的毛茛宛如一个个鹅黄色的瓷盏或者奶油茶点,其间偶尔有蓝紫色的报春。它们娇美而精致,呼应着远方挺拔的雪岭云杉以及壮丽巍峨的雪山。这些花看似坚韧,然而对风雪等寒冷天气的抵御力比较有限。如若遭遇强降雪,植株被积雪覆盖时间过久,很容易被冻伤乃至香消玉殒。生长在高海拔山地,这是难以规避的风险。摄影/赖宇宁
照片中是位于澳大利亚北领地的“魔鬼大理石”,当地土著认为它们是“彩虹蛇的巨蛋”,实际上它们是典型的球状风化平衡石。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这两年北京早春绽放的植物新增添了一种“多被银莲花”。多被银莲花被发现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目前在北京仅见一处分布点,可谓非常珍稀。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刘冰博士讲述:2019年,一位网名为“喜子”的来自浙江的植物爱好者在北京的深沟丛林中误打误撞发现了它,并识别出这是一小群多被银莲花(当时为果期,无花)。多被银莲花为北京的植物物种新记录,2021年,摄影师计云与妻子在早春绽放的多被银莲花前拍下合影。多被银莲花 Anemone raddeana 摄影/计云
长安城外的款冬,在晚唐时期见证贾岛成名
唐朝某年的冬天,诗人张籍与一位法号为“无本”的僧人在长安城郊的寺外畅聊。无本和尚未出家时,名为贾岛,草字浪仙。贾岛不舍得荒废自己的满腹文采,心里还惦念着世间凡尘。张籍感受到好友的心情,借正在绽放的款冬花写下诗歌送给贾岛:“僧房逢着款冬花,出寺行吟日已斜。十二街中春雪遍,马蹄今去入谁家。”后来经张籍举荐,贾岛深获韩愈赏识,于是还俗,成为著名的诗人。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的冬末初春,如今仍能见到曾经激励贾岛的款冬花。它们绽放在山谷间冰雪初融的湿润之地或者水边,令很多植物爱好者情有独钟。
摄影/王辰
张百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对于平衡石,我个人理解是自然界本身由于风化剥蚀形成的孤石或群体,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有些看起来摇摇欲坠,实则很稳定。但如何定义“稳定”,是个很难的问题。
平衡石 在地质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奇观
空旷的沙漠植被稀疏,枝干虬曲的胡杨三三两两孑立于龟裂的大地上,诉说着在这里生存的艰辛。在它周围通常生长着梭梭等灌丛植物,构成了白尾地鸦的典型生境(摄影/许永华)。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摄影 / 许永华
在当地维吾尔族牧民的口中,白尾地鸦被称为“克里尧盖”,意思是“大步流星、奔跑如飞”。凭借着与生俱来的灵活脚步,以及鸦科鸟类出色的学习能力,白尾地鸦不仅能在沙漠中顽强生存下来,也能巧妙地从人类环境中获益。在穿过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两旁,常能看到白尾地鸦沿着路边“闲庭信步”的身影。它们善于寻觅人类丢弃的馕等食物,还会把其中一些储藏起来(摄影/刘璐)。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摄影 / 刘璐
回访”式的拍摄,他记录下了中绒布冰川的消融过程
1988年10月,张超音拍摄这张珠峰北坡中绒布冰川的照片时,冰川尾部海拔大约在5600米;2010年8月,张超音再次来到中绒布拍下同一角度的照片,此时冰川已经后退了200米,尾部退缩到了海拔约5800米处。这样的“绝版西藏”图片,张超音还有很多,他的作品,除了艺术价值,还有作为纪实资料的价值。摄影/张超音
张超音:青藏高原上的“亚里士多德”
摄影 / 张超音
贫瘠枯黄的无边沙海、热风卷过沙丘带起阵阵“涟漪”,满眼的荒凉塑造出一片了无生气的生命禁区……提起“沙漠”,人们脑中多半会浮现这样的情景。我国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严苛的自然环境让它被称为“死亡之海”,滚滚黄沙吞噬了众多繁荣一时的古国文明,让每一个造访这里的人心生畏惧。然而在塔克拉玛干的沙海中,仍有一些生命能够顽强地存活,白尾地鸦就是其中之一。与很多鸟类不同,白尾地鸦并不擅长飞行,而是依靠灵活的双腿奔跑于松软的流沙之上。摄影/杜英
白尾地鸦 奔波在“死亡之海”中的“走地鸟”
摄影 / 杜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