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从高处俯瞰甘丹拉孜寺原址,这一古寺历经千百年战火纷扰,如今已是第三次重建。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陆寄居蟹科4种
与其他陆蟹不同,陆寄居蟹科的物种属于异尾下目,体外仍保留着较为明显的“尾部”,与属于短尾下目的典型“螃蟹”外形有很大区别,但由于陆栖程度较高、对水的依赖程度较低,仍然被归入陆蟹这一类群。椰子蟹是热带的广布种,也是陆生节肢动物中体型最大的,腹部被甲,而同科其他三种分布于恒春半岛的陆寄居蟹需要寻找其他贝类的空壳来保护自己柔软的腹部。
代表物种:椰子蟹(T4)Birgus latro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至2017年,澳门人口已达65.3万人,人口密度为20547人/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一,远高于以19249人/平方公里排名第二的摩纳哥和以7915人/平方公里排名第三的新加坡。比邻的香港虽然以人口密集著称,但人口密度为7039人/平方公里,只是澳门的三分之一。就连世界上最小的袖珍国梵蒂冈的人口密度也仅为1818人/平方公里。澳门总人口的72.2%居住在澳门半岛的花地玛堂区、花王堂区、望德堂区和风顺堂区,这几个区域的面积仅有5.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11.1万人/平方公里(左图)。此外,每年赴澳门的游客人数超过了3200万,平均每天停留在澳门的外来人口约10万,进一步增加了澳门的人口密度。
澳门她从海上来 百年沧海变桑田
小孩子喜欢以动物为玩偶,刘充国亦然,而且他尤其喜欢老虎
刘充国墓中出土的这组青铜动物,造型精美,做工细致。青铜虎长14.5厘米,高7.5厘米;野猪长6.6厘米,高3.5厘米;大羊长5.6厘米,高5厘米;小羊长3.8厘米,高4厘米。野猪獠牙狰狞,大羊健壮肥硕,小羊圆润娇憨。青铜虎,不仅最大也最精巧,它体型剽悍,张口露齿,双耳后贴,用玛瑙镶嵌的双眼炯炯有神,而且四只脚下各有一轮,虎脖上的项圈前端竖一小环,当为穿绳牵拉之用,是一只虎形玩具车。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弓蟹科2种
在恒春半岛的陆蟹中,最常见的弓蟹科物种是字纹弓蟹,它也是陆蟹类群中陆栖程度较低的一类,虽然可以在陆地环境活动,但对水的依赖度仍然较高。2018年9月,大量字纹弓蟹的大眼幼体聚集在台湾屏东县港口村的河口,由大海返回陆地,总数估计超过十万只,蔚为壮观。
代表物种 字纹弓蟹(T1)Varuna litterata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王侯”文鸟兽纹锦,长44厘米、宽25厘米,藏青地上织黄褐色纹饰,自下而上由三组循环纹样构成。纹样可见对鸟、神树、四神,四神之间可见汉字“王侯”及其镜像反字。供图/米玛次仁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随着填海造陆的推进,海岸生态问题逐渐显现,天然海岸线和滨海湿地的消失可以说是填海造陆的必然结果,由此带来的风暴潮加剧和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也逐渐显现。2018年7月底,国家推出限制围填海政策,这对于澳门传统粗放式填海不失为一种督促。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澳门就意识到填海造陆对于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局限性,开始尝试向周边“借地”,图为从珠海横琴岛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眺望澳门,澳门电视塔、澳氹大桥、友谊大桥、西湾大桥等澳门标志性建筑清晰可见,远处的港珠澳大桥也依稀可见,横琴岛开发也是澳门与广东合作用地的开端。
澳门她从海上来 百年沧海变桑田
图中亦可见盆的细节,足见虽然是“微缩版”但依旧十分考究。据考证,这是一套小孩子玩“过家家”的器具。看来古往今来不论王侯之子还是平民百姓,“过家家”这样的儿童游戏始终是孩子们的挚爱。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顿珠拉杰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绘图/李亚龙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地蟹科6种
地蟹科通常体型较大,是陆蟹中最容易被人们注意到的类群。该科圆轴蟹属的物种通常生活在地洞之中,仅依靠洞穴中的少量水分即可生存。而地蟹属及仿地蟹属的物种则可以适应更为干旱的环境。
代表物种 凶狠圆轴蟹(T3)Cardisoma carnifex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复合撞击坑。典型特征为中央隆起、圆齿状的坑沿、具有滑坡堆积特征的梯壁和坑沿外侧丘状溅射物沉积。该图也表明了月球撞击的连续性特征。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历史上,生活在横断山区的很多民族都使用过溜索过江
图为历史上横断山区溜索分布的主要密集区域。在横断山区,金沙江中游流经四川大凉山腹地及云南东北部地区,两岸山峦起伏,峡谷丛生,江水湍急,滩高水深,许多险滩、暗流无法逾越。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张云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 所长
绘图/李亚龙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在刘充国墓中,并非只有玩具。身为海昏侯嗣子,他的陪葬品中也少不了彰显其身份和体面的器物。证明其身份的关键之物为一枚银印,边长1.7厘米,龟钮,印上文字分布如下:左上为“刘”,右上为“充”,右下为“国”,左下为“印”。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螃蟹中的“爬树高手”
在海洋生物中,蟹类是高度适应水外环境的一个类群。当某个地区,特别是岛屿的生态系统出现生态位空缺时,蟹类往往能快速占据这样的空位。澳大利亚圣诞岛上数量庞大的红陆蟹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恒春半岛的森林中,陆蟹的演化同样非常成功,很多种类会出没于人们意料之外的生境中——例如树梢之上。从这些物种的名称就能看出它们的生活习性,例如喜欢悬挂在常绿乔木滨玉蕊枝叶上的攀树肿须蟹(上图)、静静伏在露兜树宽大叶片上的林投攀相手蟹(下图)。图为攀树肿须蟹Labuanium scandens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金沙江中游沿岸的溜索,以钢绳为索,滑轮当轴,挂一个方形铁篼,用人力、电力或柴油机作动力,是当地老百姓过江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它们大都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初,由当地村民合伙筹资修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巧家县、永善县以及与云南省隔江相望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布拖、金阳三县交界的金沙江上。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金面具,长4.5厘米、宽4.3厘米、厚0.1厘米,由金片压制而成,正面用红、黑、白三色颜料绘出人物面部。做工精细,保存较好。摄影/沈云遥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2018年10月底开通的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大桥西侧的珠澳口岸人工岛澳门口岸管理区面积为0.7平方公里,与口岸人工岛相邻的填海新城A区面积为1.4平方公里,这两块区域都是澳门最新的土地。正如这两座人造陆地一样,150多年来,澳门通过填海不断扩大陆域,与最初的面积相比,如今澳门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从海上发展而来,澳门成为了全世界填海比例最高的地区。
澳门她从海上来 百年沧海变桑田
这个位置陪葬的器物,当为墓主人生前最爱的随身器物。在漆盒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串挂饰:一只小壶、一只小钫(形状比壶略方一点)、一芽两叶的玉片和一只血珀雕琢而成的卧虎。壶、钫宽约5毫米,高不到1厘米;玉叶芽长约1.5厘米;卧虎长略超过1厘米,高不到1厘米,精微可爱,质朴而充满童趣。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在保护生物学中,被车辆碾死或撞死的野生动物被称为“roadkill”,翻译成中文是“路杀”。意识到车辆对陆蟹的严重威胁后,台湾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些地区在公路下方修建了地下通道( 摄影/陈忠能),并在道路两旁布设帆布隔离,希望引导陆蟹从地下经过。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摄影 / 陈忠能
凸底坑。指坑底剖面线呈上凸状的撞击坑,这类撞击坑的直径较小,通常保持在2公里以下。凸底坑的出现是月壤厚度的一种有效指示因子,通常情况下,月壤的厚度为撞击坑直径的1/7.5到1/4之间。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经过多年的填海,澳门半岛出现了大片人造土地,高楼林立,海洋变成内湖,弯曲的自然岸线变为平直的人造岸线,
澳门她从海上来 百年沧海变桑田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作为中国面积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比起近些年其他沿海省份的填海造陆面积,澳门的绝对值不算高,但是相对值却是最高的。2015年,澳门获得85平方公里的领海后,如何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也成为澳门科学规划地理空间的重要任务。2009年澳门大学整体搬迁至珠海横琴岛,与粤港实现跨区域合作用地初显成效,澳门借地发展的尝试也为世界上其他人口密集区的发展探索了新路。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也为澳门改变传统上以填海造陆获取发展空间的做法创造了条件。
澳门她从海上来 百年沧海变桑田
凹形底坑。这类撞击坑的坑壁与坑底之间过渡自然、无明显界线,只是坑底处的坡度要小于坑壁的坡度。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尽管成功适应了陆地环境,它们却无法适应飞速碾过的车轮
对生活在恒春半岛的陆蟹来说,这里温暖的气候和茂密的海岸森林为它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食物。灼热的阳光一度是陆蟹最难对付的天敌,但经过演化和适应,它们已经凭借昼伏夜出的作息规律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要适应人类的干扰却绝非易事——环绕恒春半岛的26号公路将陆蟹赖以生存的海岸森林与它们的产卵地大海割裂开来(图 摄影/陈忠能)。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摄影 / 陈忠能
“月貌”失去“花容”,撞击坑的千张面孔
多边形撞击坑。多边形撞击坑的形成是由于掘积在沿断层的方向比其他方向更为容易,从而形成矩形的轮廓,使坑沿的直线状部分与断层大致成45°的交角。
文字提供/程维明 制图/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数字地貌团队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近5年新疆阿勒泰地区
牧民饲养牲畜的数量统计
通过阿勒泰地区近5年牲畜的存栏数量可以看出,该地区的牲畜数量在逐年提升,只有2017年略有下降。目前,阿勒泰全地区冬牧场的草原面积有4200余万亩(以荒漠及半荒漠草原为主)。每年,大约5500户牧民、100万头/只牲畜,转场至萨吾尔山、科克逊和南沙漠等主要的冬牧场过冬。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拍摄于19世纪70年代的澳门半岛的老照片展现了澳门的初始模样,许多地区尚未填海,周边建筑低矮,海岸边就是港口(供图/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
澳门她从海上来 百年沧海变桑田
来往的车辆减速慢行,为怀孕的雌蟹让出道路,保护它们安全通过(本页中图 摄影/陈忠能)。志愿者还会采集陆蟹个体,在测量体长、体重、是否带卵等数据之后,将它们安全送往公路的另一侧。公众的积极参与(摄影/Trevor Padgett),使得陆蟹的种群数量在近些年开始趋于恢复。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平底撞击坑。这类坑多是由于溅射物的回落或岩浆熔融体的淹没形成,图中坑沿的外侧有溅射物加亮的壁垒,内侧有明显的梯壁。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祖辈生活在金沙江两岸的老百姓,从未放弃快速渡江的梦想
金沙江中游沿江各县大都是国家级贫困县,那里山高坡陡、经济落后,当地村社的地名多以“坡”、“岩”命名,外界就能想象其险峻程度,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祖辈生活在大江两岸的老百姓,只能望江兴叹,但从未放弃过建设溜索渡江的梦想。当地人经过不断的摸索改进,在传统溜索的基础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架起了带铁篼的钢绳溜索,成了当地百姓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一旦遇上雪灾或旱灾,冬牧场的牲畜将会面临严峻的生死考验
迎着狂风大雪,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的牧民金斯汗一家骑马牵着骆驼,艰难地行走在转场的路上。对于哈萨克族来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延续了千百年,看似自由浪漫,实则饱含着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的艰辛,更承载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冬牧场一般供水条件较差,人和畜群饮水主要靠积雪,没有积雪的地方不能用作冬牧场。尽管冬牧场一般位于有逆温现象的温暖地区,但在冬季温度仍然很低,一旦遇上雪灾或旱灾(下雪很少),所有的牲畜都会面临严峻的生死考验。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澳门是中国最早的东西方交往口岸,也曾经是区域性的贸易中心,最初的填海造陆是为了改造港口。随着澳门贸易地位的衰落,博彩业被扶植为支柱产业,为博彩业大规模填海造陆持续了几十年。伴随着澳门多元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求,最新的填海区域并未为博彩业预留一寸土地。从150多年前的10.3平方公里到2018年的32.9平方公里,澳门的土地面积增大了2倍多。
澳门她从海上来 百年沧海变桑田
撞击坑链。次级撞击形成的撞击坑链一般位于父撞击坑的延长线上,呈长条形,坑沿不规则和具溅射斑外形。有时次级撞击坑也会形成鱼骨状的岭。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对于牧民来说,羊是他们家庭最大的财富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天气里,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的牧民胡马西把羊赶到了羊圈里。对于牧民来说,羊是他们家庭最大的财富。牧民来到冬牧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先把羊圈整理好。牧民的羊圈,很多都是由羊粪堆或石头积围起来的半人多高的圈子,可有效阻挡冬天的风雪。在新疆,影响力最大的羊种之一,当属哈萨克羊。哈萨克羊原产于天山北麓伊犁、阿尔泰山南麓、哈密等地,饲养管理极为粗放。草场积雪后,羊必须扒雪采食牧草,冬季很少进行补饲。它们在季节草场上四季轮换放牧,一年中要进行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转场。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宛若绿松石珠链的华美景观竟是由钙华形成的
我国南方的喀斯特,钙华主要沉积在地下的洞穴里。而在横断山区,石灰岩被溶蚀后再沉积的钙华,大部分都跑到地表上形成了各种神奇的钙华景观。从天空俯瞰四川省松潘县黄龙景区黄龙寺周边,只见一个个碧水盈盈的钙华池层层叠叠,套嵌相连,仿佛上苍遗落在大地上的一串绿松石珠链。
世界屋脊东缘的“钙华花环” 横断山的奇异喀斯特
繁殖季前往大海的雌蟹常常死于车轮之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需要时间,而人类、公路和车辆的出现令陆蟹猝不及防。它们响应着本能和大海的呼唤,却不知道等在它们面前的是一条险象环生的死亡之路。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中央峰坑。中央峰是月表复杂撞击坑的重要标志,它的岩石可能来自于下月壳或月幔,是最有可能暴露月球内部岩石的单元,为研究月球内部岩石纵向和横向的分异及月壳和月幔的演化提供重要的依据。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金沙江中游两岸老百姓的生活,都与溜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金沙江中游两岸云南、四川两省百姓的方方面面,人和各种物资的运输,都与溜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村民的摩托车以及各种物资,都可以通过溜索过江(摄影/邱峰)。
同心圆状坑。图中所示为一个直径小于1公里的同心圆状坑。一般认为它是撞击穿过非坚硬层和坚硬层的结果,这样的撞击坑可以作为地层或月壤厚度的指示因子。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云南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冯家坪村之间相隔一条金沙江。过去,往返两地之间的交通工具主要靠一条溜索,现在,随着公路桥梁的修建,溜索将会被废弃。在金沙江中游沿岸的深山峡谷地带,溜索曾是周边百姓走亲访友、就医求学等出行的必备工具。据报道,在我国西南地区,“溜索改桥”是重点扶贫攻坚项目。四川是全国“溜索改桥”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过去5年里,四川已完成该省全部的77个溜索改桥工程,从而彻底结束了四川的“溜索时代”。随着溜索退出金沙江乃至横断山区,一个时代的人文景观也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外。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2018年9月,台湾学者李政璋发表了一种新的树栖陆蟹——老猴拟相手蟹。它的步足最后一节较短,像一支小钩,令它可以像猴子一样在树上活动。图为老猴拟相手蟹Parasesarma macaco。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奇异坑。图中展示的奇异坑坑底形态与周围月海的形态相类似,很可能是覆盖有3—6米厚月壤的月海玄武岩。虽然坑沿被侵蚀得较为严重,但仍能看到明显上隆的坑沿。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可以说,横断山区一带的深山峡谷,是中国溜索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这是还没有建溜索——葫芦溪溜和樊家岩溜之前,鹦哥村的村民通向外界的唯一一条通道,被村民戏称为“挂在悬崖上的天路”(上图)。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每年3月积雪融化时,是牧民离开冬牧场的时候
2018年3月的一天,富蕴县吐尔洪乡喀拉吉拉村的牧民马合皮尔,将虚弱的小羊羔小心翼翼地装在袋子里,准备从冬牧场转场到春牧场。每年3月份,当积雪开始融化时,也是牧民离开冬牧场进行转场的时候,此时也是产羔、接羔的繁忙季节。绵羊是新疆牧民主要放牧的牲畜品种,占全疆牲畜总头数的近70%。新疆的绵羊按类型可分为细毛羊、半粗毛羊、羔皮羊和肉用羊等。新疆肉用羊的优良品种有阿勒泰、巴音布鲁克和塔什库尔干大尾羊。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亚拢沟钙华滩面积巨大,颜色奇异
在四川省康定市甲根坝乡亚拢沟,有一片总长约6500米,宽约200米的钙华滩,比著名的黄龙钙华滩面积还要大。而且这片钙华滩不仅体量大,颜色也非常特殊,与一般钙华滩的白色或黄色不同,这片钙华滩呈现出由浅到深的红黄色、橙色乃至红色,蔚为壮观。据研究,这是由于地下水中富含铁元素所致。摄影/王宁
世界屋脊东缘的“钙华花环” 横断山的奇异喀斯特
摄影 / 王宁
但多年以来,最有效的措施仍然是交通管制,在恒春半岛的香蕉湾,当地的志愿者会穿上反光服,用LED屏幕滚动播放标语,或亲自穿戴警示牌提醒夜间来往的车辆减速慢行,为怀孕的雌蟹让出道路,保护它们安全通过(摄影/陈忠能)。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摄影 / 陈忠能
长条形坑。只有在入射角度小于5°时,才会形成长条形撞击坑,图中的撞击坑在外形上极像一个鞋印,坑底较平,可能是由于岩浆填充的缘故。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云南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的河边溜(摄影/邱峰),建于上世纪90年代,已经采用钢绳、滑轮等设备,与过去传统的溜索相比,其运载能力和安全系数都大大提高。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形貌各异的撞击坑是如何形成的
简单碗形撞击坑是月表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结构最简单的撞击坑。它们的直径一般20公里以下,坑体的对称性较好。随着撞击坑直径的增大,其形态也变得更为复杂。当直径在20公里以上时,撞击坑会出现梯壁、中央峰、坑底裂隙等形态,这类结构复杂的撞击坑称之为复合撞击坑。那么,这些撞击坑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以“嫦娥四号”着陆区的主区冯·卡门坑为例。右图演示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形成过程。在该模型中,陨石的撞击速度是10公里/秒,直径为18.4公里,月球用44公里深的月壳和底部的月幔表示(1图);陨石撞击月表后撞击坑迅速扩大、加深,同时在撞击中心形成高温区,产生大量熔融(2图);在遭受强烈压缩后撞击坑中央开始反弹抬升,包括月壳和月幔物质都发生了隆起(3图);在重力作用下中央隆起下落,震荡数次后形成最终的形态,但是月幔物质在撞击坑中心位置仍然保持了抬升结构(4图)。文字提供/岳宗玉
制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行星遥感团队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中,新疆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的牧民胡马西一家,正骑马赶着羊群走在转场的途中。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依据利用时间、不同地区而分为不同的季节牧场,以三季牧场为主,四季牧场和两季牧场为辅。牧民遵循“逐水草而居”的规律,一年中要在不同的地区来回迁徙。阿勒泰属于四季牧场,其中夏牧场分布在中、高山带的上下。冬牧场(牧民称“冬窝子”)主要分布在有逆温现象的中、低山带的草原与荒漠草地上,在有些地区也分布在河谷平原或戈壁沙漠中。冬牧场一般温暖、避风、向阳,有利于牲畜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九寨沟五花海 纯净的水造就醉人的蓝
一位在国内外许多湖泊进行过潜水活动的潜水者说,九寨沟五花海水体的能见度是他所见过最高的。这是由于这里植被茂密,流水通畅,而且钙华沉积时会促使水中的杂质微粒沉淀,增加了水的纯净与透明度。越纯净透明的水,越有利于蓝绿光的散射,所以池水就会呈现出极其迷人的蓝绿色。摄影/高屯子
世界屋脊东缘的“钙华花环” 横断山的奇异喀斯特
摄影 / 高屯子
溪蟹科3种
大部分陆蟹的幼体都需要在海水中完成发育,但溪蟹科部分物种的卵可以在雌蟹的腹甲内直接孵化成幼蟹,因此也被称为“陆封性”的蟹类。由于这样的繁殖方式后代成活率较高,溪蟹科的物种产卵数也相对较少,通常在100枚左右。
代表物种 黄灰泽蟹(T3)Geothelphusa albogilva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简单碗形撞击坑。其典型特征为圆形的坑口、碗状的外形、上隆的坑沿和坑沿周围溅射物的丘状堆积。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中国第一高溜索”葫芦溪溜,是金沙江唯一一座仍在运行的溜索
云南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的葫芦溪溜,溜索跨度420余米,离江面高度为329米,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被誉为中国第一高溜,也是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蓄水后,唯一一座幸免被淹、仍在运行的溜索。溜索是一种渡河工具,连接山谷两侧,常见于山地峡谷如横断山脉等地区。如今,随着交通发展、水电站修建等因素,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取代,只有极少数地区仍在使用。摄影/邱峰
九寨沟树正群海海子和瀑布相间分布,其间点缀着丰茂的植物
九寨沟缺少精彩的钙华池,以规模更大的群海代之,图为九寨沟树正群海。在九寨沟地区,密集的断裂把地形切割成阶梯状下降的断块,反映在河床上,便是一级级的陡坎和瀑布。树正群海前后绵延13.8公里,上下高差近百米,由数十个大小不同的海子呈阶梯状群集而成。海子之间,流水越过堤坝,形成了虽然高度不高,但水面宽阔、淙淙汩汩的瀑布。
世界屋脊东缘的“钙华花环” 横断山的奇异喀斯特
在象泉河北岸的一级台地上,故如甲木寺旁边,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故如甲木墓地,在距故如甲木寺不远处还有一寺院废墟,地表可见佛塔和殿堂基址,其文化内涵及毁弃年代不详(见地图)。在故如甲木墓地的4座墓葬出土(含采集)各类遗物55件(组),包括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木器、草编器、陶器、料珠和丝织品。其中的金面具和“王侯”文鸟兽纹锦,工艺精湛、品位不凡,有力地说明墓主身份可能贵为王侯。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海岸礁石,水域与陆域的交界
陆蟹对生境的选择非常复杂,同一科各个物种的栖息地之间都可能有很大的区别。在沿海高潮线附近的礁石缝隙或林下地洞里,生活着长有一对绿宝石般大眼睛的宽足螳臂蟹,以及平时生活在海岸森林中、繁殖季才会来到岸边礁石地带、仿佛文了一对“黄眉毛”的奥氏后相手蟹。岩缝之间总是隐藏着惊喜:2009年,台湾学者刘烘昌发表了一种生活在恒春海岸礁石中、背甲布满星状斑点的陆蟹新种——美丽岩相手蟹。图为:宽足螳臂蟹Chiromantes eurymerus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溜索的铁篼装不下窗框,村民也有办法,人坐在铁篼上面扶着窗框过溜,悬空过江,跟演杂技一样,若遇大风,将会十分危险。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哈萨克族敬老爱老的习俗,在众多游牧民族中是非常突出的。在阿勒泰市喀拉希力克乡阿合布勒恒村,牧民阿勒腾也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婚礼仪式。哈萨克族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仪式,仪式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双方家里的经济情况而定。在这期间,还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玉龙溪钙华滩、钙华池虽已退化仍极富观赏性
玉龙溪钙华滩位于康定市贡嘎山乡玉龙西村,长900多米,宽100余米,从上到下形成8个阶地,每个阶地上有多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钙华池。虽然这片钙华景观已处在退化阶段,但钙华滩面积广阔,钙华池水及苔藓水草相映生辉,呈现出多变的色彩,极富观赏性。
世界屋脊东缘的“钙华花环” 横断山的奇异喀斯特
横断山区是危险与美景并存的滑坡堵江密集带
岩土力学专家柴贺军曾经统计过我国滑坡堵江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上游,其中横断山区是滑坡堵江最频发,也是最严重的地区。高山峡谷尽管赋予了横断山壮丽的美景,也潜藏着无法预判的危险。
从“金沙江大滑坡”到破解“大禹治水”之谜
杨勇 探险家 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 绘图/郭鼎一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月球高程图(以艾肯盆地中心为投影中心)
月球背面的艾肯盆地为月球及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位于月球背面、南极附近的艾肯盆地,是“嫦娥四号”的着陆区。这里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也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深和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对它的探测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月球和太阳系起源和演化,以及早期地球形成的重要线索。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摄影师透过一匹马的眼睛,拍到了马前面的牧民毡房。在新疆,马虽然数量并不多,只占到全疆牲畜总头数的大约2%,却是牧民出行、放牧的重要交通工具。新疆的伊犁马、焉耆马和巴里坤马都是国内优良品种,而阿勒泰马的名气则小得多。与名声在外的伊犁马相比,阿勒泰马更耐寒,也更善于爬山。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白水台钙华池 云波雪浪,玉埂银丘
白水台钙华池是横断山区最令人神迷的钙华景观之一。前人有诗赞曰“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塍”。在泉华台地上,钙华池自上而下,层层堆叠,仿佛由白玉精心雕琢而成,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虽然都是钙华池,它们的池沿(堤坝)形态却各不相同,有内倾型、直立型、外倾型。有专家认为,内倾型、直立型多出现在钙华池的雏形期和稳定期,而外倾型则意味着钙华池开始由稳定转向衰退。摄影/彭建生
世界屋脊东缘的“钙华花环” 横断山的奇异喀斯特
摄影 / 彭建生
图中这些形态各异、精美神秘的“首饰”名为“托迦”。据收藏家则介介绍:藏族人认为,被雷电击中后的矿石在地下埋藏了成百上千年后会形成特殊的金属物质,托迦就是由这种物质制成的。以托迦为护身符可以起到避雷以及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在藏族人的生活中,托迦也具有重要的精神和文化价值。在古老的本教经书中,就有对于托迦的记载。在阿里地区发现的具有鸟类图案的托迦特别多,与历史上的象雄文明对琼鸟的推崇密切相关。还有一些托迦的形态和图案具有中亚文化的特质,这也印证了在古老的历史时期象雄就与中亚有着密切的联系。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葫芦溪溜的生意大不如从前,推溜人夫妇俩都已年过七旬
年过七旬的葫芦溪溜的推溜人蒋世学师傅,眼看距葫芦溪溜不远的过江大桥就要修通了,自己的溜索生意明显大不如从前,但他还是坚持天天推溜,方便周边的村民过河。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一切准备就绪后,一批批牧民赶着畜群,牵着驼队,从北往南,踏上前往冬牧场的漫长迁徙路。对于外界来说,一般人看到的阿勒泰牧民的转场,大都是发生在冬季之外,对于他们在冬季前往冬牧场的转场所知甚少。转场是哈萨克族牧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牧民转场:“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萨克人。”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金沙铺地 黄龙最著名的钙华滩景观
在黄龙这段长约1500米的开阔斜坡上,原始地形无明显凸起,尚未因水在局部的滞流形成较大的钙华池群。富含碳酸钙的水在斜坡上漫流时,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较快,碳酸钙在水底沉积形成了金黄色波纹状的钙华滩。纯净碳酸钙的沉积本色为灰白色,而这片钙华滩的主色为黄色,是因钙华表面的藻类生长所致,它像黄色的“藻被”覆盖在钙华上,而藻类的光合作用也是促使钙华沉积的重要因素。从照片中还可以看到,黄色钙华滩上夹杂着一片片黑色,这是因为局部地段失水,死亡的藻类呈现黑色。摄影/王宁
世界屋脊东缘的“钙华花环” 横断山的奇异喀斯特
摄影 / 王宁
本教学者格桑丹贝坚赞撰写的《世界地理概说》将象雄疆域分为三部分:里象雄、中象雄、外象雄。里象雄在冈仁波齐峰西面3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达先和巴拉,以今天的穹隆银城为中心;中象雄在冈仁波齐峰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东与吐蕃接壤,以那曲的当热琼宗为中心;外象雄以今天昌都孜珠山为中心。一些学者认为,要明确象雄文化的影响范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地理位置上讲,曲龙和卡尔东同属象泉河流域,距离不过20余公里,都是象雄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带。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沙蟹科3种
沙蟹科的物种可以在潮间带至高潮线的范围内生活。恒春半岛分布有三种沙蟹,在沙滩上健步如飞的角眼沙蟹是典型的潮间带物种,而中华沙蟹的陆栖程度则更高,甚至可以生活在森林里的洞穴中。
代表物种:角眼沙蟹(T3)Ocypode ceratophthalmus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戴维斯用人的生命过程来形容河流对大地的改造过程
侵蚀旋回理论是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提出的一种地貌演化模型。这里戴维斯说的并不是河流怎样塑造河谷地貌,他说的是整个大地的地貌。戴维斯认为河流是塑造大地地貌的主要力量。他把河流塑造地貌的过程比作人的生命过程,而且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他认为地球的内力首先让大地某一部分迅速地上升隆起,然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时一条条河流开始在隆起的地表上发育,此时形成的河谷较为和缓、浅平,河与河之间的分水岭还很宽阔,戴维斯将这一阶段称为河谷发育的“幼年期”;随着河流的不断下切,河谷变得深邃,分水岭开始变窄,最后变成锐利的一条岭脊,河谷的横断面呈现“V”字形,这阶段被称为“壮年期”;由于河流的比降越来越低,河流的溯源侵蚀力变弱,而侧蚀加强,河谷两岸的谷坡逐渐变得平缓,直至接近水平,这时河谷的发育进入“老年期”,并且形成了“夷平面”。虽然戴维斯的理论有许多明显的缺陷,比如设定大地先快速隆起,然后河流才开始侵蚀,这明显不合实际,大地的隆起和河流的侵蚀一定是同时发生的。尽管如此,他的理论仍然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应用,影响巨大。究其原因,还是他创造的概念生动形象,用起来得心应手。绘图/沈轲飏
从“金沙江大滑坡”到破解“大禹治水”之谜
蒋世学的老伴张世春也已70岁了,是他的得力帮手,蒋世学负责推溜,老伴则负责检查铁篼的安全,并且每次她都要和过溜人一起坐在铁篼里,往返于几百米高的江面上。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冯·卡门撞击坑内部地表起伏小、地势平缓,适合着陆器着陆
坡度和地表粗糙度都是一种地理概念,坡度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而地表粗糙度是反映地表起伏变化与侵蚀程度的指标,一般定义为地表单元曲面面积与投影面积之比。从图中可以看出,冯·卡门撞击坑内部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是中央峰区域及部分受到再次撞击地区。总体来看,冯·卡门撞击坑内部坡度及地表粗糙度值均相对较小,表明在整个撞击坑内部地表起伏相对较小,地势平缓,是合适的着陆器着陆区域。文字提供/程维明 制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数字地貌团队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青藏高原东缘主要钙华景观分布图
在横断山区,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因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迎风坡,这里降水丰富,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既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泉群。在石灰岩大面积分布的地方,地下水溶蚀了石灰岩后,会成为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所以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了一条壮观的钙华景观带。
世界屋脊东缘的“钙华花环” 横断山的奇异喀斯特
在卡尔东遗址C区发现了具有宗教礼仪功能的公共建筑,这里也正是本教信徒发现占巴南喀大师石雕像的地方。关于这个石雕像,在本教文献里早在14世纪时就有记载,后由于教派斗争问题,本教受到打击,有关本教和石雕像的内容,在所谓的藏文主流文献里没有任何记载。由于种种原因,这座石雕像开始时是被包裹在药泥中以泥塑像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去掉药泥后被发现认定为占巴南喀大师的石雕像,现供奉于故如甲木寺中。
摄影/沈云遥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摄影 / 沈云遥
根据美国学者Warren Burggren所著《陆蟹生物学》(Biology of the Land Crabs)一书中的定义,陆蟹泛指通过行为、形态、生理及生化等方面的适应,即使离开水也能长时间活动的蟹类。台湾恒春半岛是世界上陆蟹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生活的陆蟹大致包括七个科。插图表现了每个科可以被划为陆蟹的物种数以及代表物种。各种陆蟹对于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各有高低,对水的依赖程度也全然不同,学者据此为陆蟹的陆栖程度划分了五个等级,分别为T1到T5(下列表)。资料提供/李政璋 陆蟹插图/徐维骏 图为相手蟹科21种:相手蟹科的物种多为小型蟹类,是恒春半岛的陆蟹中多样性最高的一个类群,大部分的物种生活于高潮线附近,也有一些物种的分布区向内陆扩展。某些物种,如林投攀相手蟹和攀树肿须蟹甚至特化为树栖物种。
代表物种:中型仿相手蟹(T3)Sesarmops intermedium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冰川堰塞湖,既是美景,又孕育着灾难,更是塑造河谷地貌的重要力量
雅隆冰川是来古冰川群中最壮观的一条,冰川尽头只有来古村这一处小小的居民点,70多户人家,安然地居住在郎错、贡错这两个堰塞湖前。冰川堰塞湖又称为冰碛湖,相对于堵江堰塞湖来说,它要平静、稳定得多。但是冰川堰塞湖的溃决,也是重大的灾害。藏东南一带冰川堰塞湖很多,冰湖溃决是改变这一带河谷地貌的重要力量。摄影/王宁
从“金沙江大滑坡”到破解“大禹治水”之谜
摄影 / 王宁
在游牧、迁徙的过程中,哈萨克族形成了本民族的传统习俗
千百年来,在游牧、迁徙和融合的过程中,哈萨克族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传统习俗。阿勒泰市阿苇滩镇克孜勒别勒村的牧民哈布勒哈尼,举行了一场热闹的宴席和舞会,为他的父亲胡马尔过80岁生日。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茂县叠溪镇,山地灾害易发区是否应该继续作为居民点?
茂县叠溪镇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与汶川县相邻,都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这一带地震灾害频发,岩体破碎松散,本就是地质灾害易发地区。1933年,叠溪就曾经经历过地震—滑坡—堰塞湖这样一连串的灾害,叠溪古镇被埋在了滑坡体下。2017年6月,茂县持续大雨,大规模降水诱发高位山体滑坡,再次给叠溪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摄影/杨建
从“金沙江大滑坡”到破解“大禹治水”之谜
摄影 / 杨建
村民运输化肥、粮食、饲料、家电等物资过江,乘坐溜索也是很方便的一条捷径(摄影/邱峰)。
图为新月抱旧月的天文奇观(摄影/杨勇)。夕阳西下、新月初升,隐约可见的暗灰色光是地球表面将太阳光反射到了月球暗面,于是,新月怀里就多了一个白玉盘。而新月时,月球正好在地球和太阳中间,所以,地球上看不到的月球背面此时正沐浴在阳光下。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骆驼的数量甚至比马还少,是牧民转场搬家的好帮手
1月已是非常寒冷的季节,富蕴县吐尔洪乡喀拉吉拉村的牧民马合皮尔,不得不在野外生起火堆来取暖。他饲养的骆驼属双峰驼,这种骆驼产于南北疆盆地边缘和天山南北坡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在新疆,骆驼的数量甚至比马还少,只占全疆牲畜总头数的大约1%,却是牧民转场搬家、驮运物件的好帮手。由于产地气候、生态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疆型和南疆型两种双峰驼。北疆型骆驼体躯较大且粗壮,个体和产毛量均大于南疆骆驼,对严寒气候有很大的适应性,在冬季最低零下50多摄氏度的富蕴县仍可见其足迹。南疆型骆驼则体质清秀紧凑,被毛较短,能适应干旱荒漠酷热的环境。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在刘充国棺内,大约是足部的位置,出土了一套微缩版的青铜器皿。上图画面左边的壶高7.5厘米,宽5.5厘米;右上的壶高5.5厘米,宽5厘米;右下的壶高8.5厘米,宽6.5厘米;盆直径5.5厘米;匜长5.5厘米。三只小壶,看似形状差不多,实际上各有区别,其中一只小壶肚大无环,另两只小壶各有一对耳环,有耳环的壶口沿又不相同,一只光滑一只有纹路,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易贡大滑坡瞬间完成了两个三峡大坝的工程量
2000年易贡藏布暴发了特大泥石流,泥石流裹挟着崩塌的山体,体量达到了3亿立方米,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自然堤坝多是松散堆积物形成,非固结状态,为了泄洪而人工开挖的导流渠反倒成了洪水的导火索,洪水瞬间冲垮了这道大自然筑造的“三峡工程”。洪峰过境,摧毁了沿岸的所有交通设施,甚至冲刷出了山体的基岩,寸草不留。洪水冲刷过的河道,瞬间被拓宽2—10倍。易贡藏布这次溃坝对大地的改造,也许是常规时期的河流远远不能比拟的。
摄影/李珩
从“金沙江大滑坡”到破解“大禹治水”之谜
摄影 / 李珩
一位村民背着家里坏了的电视机,坐蒋世学的溜索,去金沙江对岸的四川修理。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图(摄影/陈海滢)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行星遥感团队成员研讨“嫦娥四号”着陆区的形貌与地质构造。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喀拉吉拉村的另一户牧民,在用外面取来的雪熬煮茶叶。在冬牧场,对牧民来说,一件很重要的事便是冬宰。一般一个家庭一个冬天要宰杀数只羊,羊肉会悬挂在毡房里慢慢风干,留待漫长的冬天慢慢享用。当地主要的日常饮食是奶茶、馕、包尔萨克(一种油炸面食)、奶制品及酥油等,而风干肉是不可或缺的一道大菜。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根据相关考古资料,卡尔东遗址分布于略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条形山顶,依地势高低和遗迹分布状况,可分为A、B、C、D四个区,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遗址A区的遗迹分布集中,经编号的地面建筑共有90余个单位,形式和用途多样,可大致分为防御性建筑、家庭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宗教祭祀建筑、生活附属设施等类型,采集或出土遗物亦较多,可能是城址的生活居住区;而B、C、D 区临崖居高,主要遗迹是墙堡相连的防御性工事,也有与宗教有关的建筑遗存。图为卡尔东遗址中一个形似“金字塔”的建筑遗迹,据推测其用途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摄影/沈云遥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摄影 / 沈云遥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从“上帝视角”看白格堰塞湖
在人类看来,滑坡造成的堰塞湖是一种危险的存在,但若从上帝的视角看,堰塞湖的存在减缓了河流上游的流速,减弱了上游河床被侵蚀的速度,若是洪水下泄,又会以平时罕见的水量和冲击力给下游河谷带来重大的改变。因此堰塞湖给金沙江的河谷地貌演化带来了不一样的历程。摄影/杨建
从“金沙江大滑坡”到破解“大禹治水”之谜
摄影 / 杨建
随着大桥的贯通,连通云南、四川两省交通的河边溜将隐退江湖
云南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的一座溜索——河边溜,于上世纪90年代建成。它是金沙江中游一带建得较早的溜索之一,也是当时金沙江上唯一一座需要人走在钢绳上,推着溜索铁篼过江的溜索。这座溜索,一边连着云南的鹦哥村,另一边连着的是对岸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冯家坪村。20年间,这条溜索就是四川、云南两岸百姓交流的交通工具。不过,随着2018年7月附近跨江大桥的建成,这里的溜索时代也已经结束了。
摄影/邱峰
“嫦娥”奔月之地,科学意义重大
冯·卡门坑和克雷蒂安坑是“嫦娥四号”着陆区的主区和备区,它们位于月球背面、南极附近的艾肯盆地(下图)。本图的视角是从月球南极点上空从南往北看。对这些撞击坑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认识月球深部物质组成以及月球早期演化历史,并为揭示月球正面与背面地质特征巨大差异的成因提供线索。
制图/中国科学院 空天信息研究院行星遥感团队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月亮她有两张“脸”
与月球背面(远地面)不同的是,月球正面(近地面)(左图)完全像另外一张“脸”。月球背面,高地和环形山居多,地势起伏悬殊,月陆分布面积广。而绝大多数的月海分布在月球正面,约占半球面积的一半,月球背面只有3个面积很小的月海(莫斯科海、智海和东海,而东海的一部分还留在月球正面的边缘上),只占半球面积的2.5%。月球背面缺少月海,目前的一种推断是与月球的形成有关。另外,月海之所以被称为“海”,是因为早期的观察者发现月面部分地区较暗,猜测该地区为海洋,因为其反光度比其他地方较低。实际上是因为其表层覆盖了玄武岩物质。月球上最大的月海是“风暴洋”,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9个法国的面积。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在我国,青铜器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汉,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到汉代开始逐渐衰落。在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有提梁卣等先秦礼器、雁鱼灯等设计精巧的生活器具,还有一组青铜编钟。但在刘充国墓中,最引人注目的青铜器却是一组小动物:一只青铜虎、一只青铜野猪和一大一小两只青铜羊在同一位置被发现,而在离它们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只形似孔雀的青铜鸟(下图)。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金沙江堰塞湖事件让人们窥见了一次大地运作的奥秘
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今年的金沙江堰塞湖泄洪,堰塞湖作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而广为人知。今年10月11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境内发生了山体滑坡堵江成湖,被称为金沙江白格堰塞湖,10月12日水面漫过了堵江体,自然泄洪,但是11月3日在原址再次发生了山体滑坡,导致金沙江断流。在自然情况下,93%的堵江堰塞湖会在一年内自然溃决,50%以上会在10天内溃决,但关键就在于自然溃决的时间无法预判,巨大的蓄水量隐藏的危险无法忽视。白格堰塞湖的蓄水量在十几天之内就超过了5亿立方米,最终由军队人工开挖了一条长220米的泄洪通道,才缓解了险情。这是一次在媒体时代,人们高度关注的滑坡堵江成湖的现象。其实这是大自然中时常发生的地质过程。堰塞湖对人类来说是灾难,对自然而言,则是一次塑造大地形态的过程。摄影/何勇
从“金沙江大滑坡”到破解“大禹治水”之谜
摄影 / 何勇
裂底撞击坑。指坑底较浅,且被放射状、同心圆状或多边形状裂隙切割的一类撞击坑。这类撞击坑除了裂底和坑浅的特征外,在坑底有时还具有月海斑块、暗晕撞击坑等特征。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千百年来,牧民摸索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转场
哈萨克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转场时,就算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要在驼背上接受风霜雪雨的洗礼。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陆蟹生活史过程图
(以格雷陆方蟹为例)
绘图/徐维骏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绘图/郭鼎一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马虽然数量不多,却是牧民出行、放牧的重要交通工具
富蕴县吐尔洪乡喀拉吉拉村的牧民热马占一家在给马钉马掌。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故如甲木寺旁,象泉河自东向西流经此地,与南北两条小河——白水河和黑水河交汇于一点,卡尔东城址就位于交汇点处一座小山的山顶上(摄影/沈云遥)。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摄影 / 沈云遥
虽不及其父,但墓中陪葬亦属精品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的考古发掘已告一段落。考古工作者们在考古实验室中对棺内文物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提取工作,发现棺中的随葬物品非常丰富,有漆器、玉器、水晶、玛瑙、青铜器等多种类型。虽然较刘贺墓中的随葬品在质量和数量上要逊色不少,但这些器物仍属于难得一见的汉代墓葬精品,特别是墓主身下的琉璃席与刘贺墓中出土的琉璃席形制非常相近,也说明了墓主的身份非同一般。后经出土印章确认,墓主为刘贺之子刘充国。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墨脱县的路,像西西弗斯神话中的巨石,冲了修,修了冲,永无休止
像西藏林芝市墨脱县这样的小县城,处于雅鲁藏布大峡谷之中,要想与外界沟通交流,不得不在峡谷边陡岸上修路。但是陡坡岩性松散,沿着雅鲁藏布江上溯的暖湿气流又带来了丰沛的雨水,如果开挖道路,会使得岩体应力失衡,更是大大加强了滑坡、塌方的威胁。想要沟通外界,就需要修路,但修了路,又总是被滑坡泥石流冲毁。如图中这样的滑坡,在墨脱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抢修人员在被冲毁的路上搭起一座简易的木头桥面,就地取材用石头进行加固,徒步的旅人可以从滑坡体上小心翼翼地翻过去,车辆的通过则需要众人的帮助,大家在桥边站成一道人墙,推着车厢避免车辆侧翻,但这样的路很快就会再一次被冲毁。这一带的路,被滑坡泥石流冲毁是必然发生的事件,冲毁了再修,修了再冲毁,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是墨脱这一带高山峡谷区的主题。
摄影/王宁
从“金沙江大滑坡”到破解“大禹治水”之谜
摄影 / 王宁
一年四季,阿勒泰牧民都是在不断的转场途中度过的
漫长的冬季即将过去,牧民扶老携幼,从冬牧场转场到春牧场,又开始了下一个季节轮回,一如大地的四季更替。转场是游牧生活的标志,作为游牧民族,哈萨克族一年四季都在转场中度过。根据草场的草类、面积、地貌、地势和气候,牧民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分到了土地,用于种植饲草。当地政府也将饲草料基地建设放在重中之重,提出了“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的方针。结束游牧迁徙,实行定居,既是时代的变迁,也是一种大趋势。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方蟹科 3种
方蟹科中的陆方蟹属是该科陆栖程度最高的类群,腮弓结构坚硬,有学者认为它们的腮甚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类似肺的功能。全世界目前有四种陆方蟹,其中三种都在恒春半岛有分布。代表物种:格雷陆方蟹(T4)Geograpsus grayi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图为字纹弓蟹的大眼幼体,在恒春,大批的幼体从大海向陆地迁徙的场面曾吸引很多人前来围观(摄影/黄子明)。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摄影 / 黄子明
虽然冬牧场很艰苦,但牧民仍然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对于远离城市、荒凉寂寞的冬牧场来说,这里的生活非常单调而艰苦,但牧民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富蕴县吐尔洪乡喀拉吉拉村的一户牧民家,在到达冬牧场后,在刚搭好的毡房里用起了午饭。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在曲龙的甘丹拉孜寺,有一幅关于天文历算法的彩色长幅,约四五米长,是用一种神秘的文字和部分藏文书写的,这种神秘的文字至今没人能看懂。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堰塞湖溃坝既是地质灾害,也是河流塑造大地形态的过程
金沙江上游是滑坡堵江的重灾区,原因有三:其一,河流上游比降大,河水溯源侵蚀力量强,河床下切速度较快,因此河岸与谷底的相对高差大,造成了河谷两侧的谷坡不稳定;其二,河流的侧蚀掏空了山体的坡脚,山体没了支撑,容易发生张性破裂;其三,金沙江河谷一些河段处于干旱河谷地段,在旱季雨季、昼夜冷暖的交替作用下,谷坡岩石风化程度深,岩体破碎疏松,更容易发生滑坡。此外,构造运动的活跃与河流工程的修建也是滑坡频发不可忽视的原因。上图展示的是金沙江白沙坡山崩遗迹,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摄影/杨勇
从“金沙江大滑坡”到破解“大禹治水”之谜
摄影 / 杨勇
对于牧民在冬季前往冬牧场的转场,外界往往所知甚少
每年11月底或12月初,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就要打点行囊,赶着牲畜,带着家人,长途跋涉,赶往冬牧场。这是富蕴县吐尔洪乡喀拉吉拉村的牧民毛林一家,在将所需物资装载在骆驼背上。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对远离城市的冬牧场来说,小商店是本地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
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特斯拜村的牧民杰特汗(上图右)开了一家小商店,成为周围牧民光顾的重要场所。有意思的是,杰特汗还习惯用古老的算盘跟牧民结账。对远离城市的冬牧场来说,当地牧民开办的小商店是本地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极大地满足了大家购买各种外来商品的需求。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托林寺壁画中的龙女面容娇美、体态婀娜,下身呈蛇身,盘曲而坐、蛇尾上扬。近看龙女面部,其眼神流转,仿佛迎客而至,又仿佛翩翩起舞。阿里地区不乏这样灵动的壁画,其精美程度不亚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此外,在棺内还发现了4把铁书刀(左页图),书刀为汉代人们在竹简上书写时用的涂改工具,只有在孩子读书习字后才会配备。在汉代,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有读书的机会,不过对于王侯之子来说,读书受教则和刘充国的那些精美玩具一样,是他唾手可得的寻常事了。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美丽岩相手蟹Lithoselatium pulchrum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图中,“紫微”、“天市”、“太微”是紧邻“嫦娥三号”着陆点周边区域3个较大的撞击坑。“广寒宫”(图标星处)则是“嫦娥三号”着陆点周边方圆77米区域,包括“玉兔”号月球车巡视路线及其东侧重要地貌。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夕阳西下,曲龙遗址的玛尼石墙在余晖中静静伫立。这些玛尼石上有丰富的刻字,其信息量很大,为确认穹隆银城在曲龙提供了直接、有力的证据。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澳门地处珠江入海口,河口东岸河少,径流量小,河口西岸有三条河流入海,径流量大,泥沙含量也就越大。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运动物体会向右发生偏转,外海海水的进潮流偏右进入珠江口,落潮流是珠江出来的淡水,同样偏右向西去。外海海水沉积物少,故水清,珠江水含沉积物多,故水浊,泥沙出珠江口西去,就沉积在粤西,因此珠江口东岸都是深水港口,而西侧都是淤泥浅滩,这也成为了澳门的港口地位被香港超越的重要原因。澳门大部分海域水深不足4米,近岸水深甚至只有0.5-1米,松软的淤泥厚度超过12米。澳门周边水系的泥沙含量夏季约为0.004-0.133公
斤/立方米,冬季约为0.001-0.146公斤/立方米,泥沙淤积不断改变着澳门的海滩地形,浅滩越来越多,海岸线逐渐迁移,为填海造陆创造了客观的地理条件。图为珠江口泥沙沉积示意图
澳门她从海上来 百年沧海变桑田
刘充国生前可能对老虎情有独钟,在他的墓中还出土了多件和虎有关的器物,右图为一只血珀卧虎。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大海的呼唤,生命的轮回
在恒春半岛,每年7月到10月的月圆之夜前后,是陆蟹集中迁徙产卵的季节。陆蟹是典型的“R对策”生物,依靠大量产生后代来保证基因的延续。一些体型娇小的种类,如美丽岩相手蟹的雌蟹通常产1000枚左右的卵,而一些大型陆蟹,如毛足圆盘蟹可以产几万到几十万枚不等的卵。卵在海水中经过几个阶段的变态发育,变成半透明的幼蟹回到陆地,爬向自己的母亲所生活的森林,完成“生命的轮回”。图为将卵释放到海水中的毛足圆盘蟹(摄影/陈忠能)。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在刘充国墓中,大部分含有礼制意味的随葬品位于刘充国身体的顶部、正中及左侧:头部之下有玉圭、玉枕;颈部有玉组珮;身体之上覆有大小玉璧;腰部有玉带钩、水晶、玛瑙、玉具剑等。水晶珠6个侧面打磨得晶莹剔透,中间有穿孔;长约10厘米的玉璜呈凤形,回首钩喙,羽爪宛然。左侧的3幅小图,则展示了几件玛瑙制品,其中玛瑙珠直径4厘米,玛瑙带钩长8厘米,玛瑙剑璏长3.5厘米,玛瑙珠直径4厘米,玛瑙贝长1.7厘米,宽1厘米。这些珠宝的华光穿越了千年岁月,只是主人的尸骸却早已归于黄土。
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当心!陆蟹出没!
在人们的常识中,蟹和人的生活环境应该相距甚远,互不重叠。我们对蟹类的最深印象莫过于每年秋季的餐桌美食。但在蟹类之中,有一个特化的类群,被称为陆蟹。它并非具体物种的名字,而是泛指所有可以离开永久水体长时间活动的陆生性蟹类。台湾的恒春半岛是世界上陆蟹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陆蟹的分布区与人类的生活区出现了重叠,也产生了很多的故事。图中张开大螯向摄影师“示威”的是地蟹科的凶狠圆轴蟹,这是恒春半岛陆蟹物种中个体最大的一类,可以长到成人的手掌大小。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吓人,其实它们很少攻击人类,反倒由于人类修建的公路等设施而面临着威胁。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
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的一户牧民,也在一座临时毡房里开始吃午饭(右图)。转场不仅是一场牲畜的迁徙,也是一种生命的考验,更是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在漫长而艰辛的转场路上,牧民们凭着自身单薄的力量,保护着他们的牛羊,和大自然的风霜雪雨做着抗争。
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葫芦溪溜:推溜人张世春(左,妻子)70岁、蒋世学72岁(右,丈夫),金沙江上年纪最大的两个推溜人,1999年由10户人家投资9万多元合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河边溜:推溜人周维山(图右)64岁,上世纪90年代由9户人家出资4万多元合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干海子溜:推溜人罗有万(左一)61岁、妻子刘登芳(右二)57岁,卢明友(左二)54岁、妻子宋祥会(右一)43岁,1999年由4户人家出资11万元合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三叉石溜:推溜人刘泽忠(左)、余祥会(中)、合伙人唐且美(右),由5户人家出资6万多元合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羊圈溜:推溜人陈林现(左)56岁、妻子张光芬(中)52岁、胡德发(右),1995年由4户人家出资18万元合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阿里地区的洞窟遗址主要分布在札达县境内,普兰县、噶尔县和革吉县有少量分布。在壮美奇丽的土林深处,不经意间就能发现洞窟遗址。这些洞窟开挖在半山坚硬的沙砾中,历经风雨侵蚀、岁月沧桑,至今仍巍然屹立。右图是土林中众多洞窟中的一个,洞窟里炉灶、熏黑的墙壁记载着古老文明曾经的岁月。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古老的象雄王国有过怎样的辉煌,故都在什么地方,有没有遗迹可寻?由于年代久远,且史料匮乏,这些问题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随着有关象雄王国都城穹隆银城的发现和一批文物的出土,沉寂多年的话题,再一次引起世人瞩目。在札达县达巴乡曲龙村的象泉河西岸,有一座依山势而建的古城堡,它形如展翅的大鹏,其上各式各样的山洞,仿佛层层叠叠的宫殿,让人置身其间,很难不去想象穹隆银城的繁华往事。历经千年风雨的残垣断壁像一场巨大的泥石流现场,一片狼藉和混乱,经过风蚀雨剥,它们与山峰浑然一体。而这雄浑的气势,无论是文字,还是镜头,都很难完整地呈现。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象雄文明是佛教文明起源的摇篮,也奠定了藏文化的根基。行走在如今的曲龙村穹隆银城遗址,佛教壁画线条明丽,色彩饱满,望之令人忘俗。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曲龙村穹隆威卡尔山下,众多玛尼石让人目不暇接,其中大部分玛尼石上刻着“六字真言”,除此之外还有介绍刻石缘由的记事玛尼石,玛尼石上的文字表明它们是献给距冈仁波齐神山和玛旁雍错神湖不远处的穹隆银城的,可见穹隆银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玛尼石上的文字流畅、朴实、精美,反映了当时的文学水平。其中对佛的赞颂,对人物的刻画都如诗一般;对神山圣湖、对雅鲁藏布江、对象泉河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亦十分优美,勾画出了阿里大地的美丽画卷,尤其是对穹隆银城的赞颂几乎无以复加,体现了人们对银城的尊敬。可以说穹隆银城就是人们的信仰所在,是佛陀信仰的具体化。
十年寻访 象雄故都穹隆银城 究竟在哪里?
金沙江中游的14座溜索,目前仅存一座溜索还在运行
由于修建水电站和大桥,溜索或被抬升的江水淹没,或因为大桥通车后人们选择通过大桥过江而被废弃,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老百姓架在金沙江岸边的过江溜索将被淹没,变成一座座横卧江面的水下之溜,成为外界鲜为人知的一段交通史话。目前,在摄影师罗怀学走访、拍摄的金沙江中游的14座溜索中,仅存一座溜索——葫芦溪溜还在运行。图为顾家溜:推溜人顾文勇(前)28岁,2000年由6户人家出资8万元合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赵家溜:推溜人张友琴(左)28岁、钱明会(右)52岁,2000年由4户人家出资50万元合建溜索,是金沙江上唯一能载汽车的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陈家溜:推留人陈祥能(中)63岁、大儿子陈茂贤(左)43岁、小儿子陈茂江(右)41岁,2000年由7户人家出资30多万元合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幺米沱溜:推溜人张权坤32岁,上世纪90年代末由4户人家出资16万元合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王家屋基下溜:推溜人柳立华66岁,2002年与9户人家出资约20万元合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三叉石溜:推溜人刘泽忠(左)、余祥会(中)、合伙人唐且美(右),由5户人家出资6万多元合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花坪子溜:推溜人曹内芝49岁,1999年与其姐出资17万元合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锌厂沟溜:推溜人姜光友52岁,2001年与3户人家出资20万元合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茅坡溜:推溜人张兴现(左,妻子)53岁、李永祥(右,丈夫)53岁,1999年出资十多万元重建溜索。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金沙江中游沿岸的人们出行,要依靠“挂在悬崖上的天路”
历史上,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一带的藏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民族,除了使用简陋的筏子或木船渡江之外,大多还要使用溜索过江(摄影/庄学本 供图/庄文骏)。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月球撞击坑年代分布规律为验证月球地质活动提供线索
目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公布的已命名撞击坑共有8825个,其中1644个撞击坑已经确定地质年代。前酒海纪(pre-Nectarian)和酒海纪(Nectarian)是这1644个撞击坑形成的主要时期,有近一半属于酒海纪,约四分之一属于前酒海纪。此外,确定形成于早雨海世(Lower Imbrian)、晚雨海世(Upper Imbrian)以及爱拉托逊纪(Eratosthenian)的撞击坑也各有100余个,确定为哥白尼纪(Copernican)的撞击坑数量较少,有67个。上图中,蓝色的点表示较为年轻的撞击坑,红色的则是古老的撞击坑。科学家们试图通过这张图,验证一些月球上古老的地质事件,比如在39亿年—31.5亿年前,月球发生过多次剧烈的玄武岩喷发事件,大量玄武岩填充了月海,原先古老的撞击坑被覆盖。而从这张图来看,月海中已经定年的撞击坑确实是比较新的,酒海纪的撞击坑几乎已经没有了。文字提供/程维明制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数字地貌团队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滑坡状坑壁。这种月貌有三个不同的特征:壁凹、渠道和坡积裙。壁凹在坑壁的上部,它是渠道的源头,如果坑壁上有多个壁凹,那么这些壁凹在坑壁上所处的高度相似。以上几图文字提供/程维明
制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数字地貌团队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图展示了“玉兔”在月球的行走路线。这辆中国首个探月车,在“广寒宫”里进行了长度为114米的地质实测,传回了大量月球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空间环境等探测数据。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大气、海洋、地质运动等原因,导致地球上的陨石坑不如月球上的多
陨石在坠落地球的过程中,会与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发生摩擦而剧烈升温,小陨石甚至直接被摩擦成粉末或气化,有些大陨石也经受不住摩擦产生的高温而在空中爆炸。也就是说,能在坠落时“幸存”下来的陨石不多,而其中来自月亮的陨石(摄影/张超 月球陨石编号:NWA5000)更是少之又少。同时,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撞击地球的陨石大约71%会坠落在海洋中。再次,板块构造运动也会影响到陨石坑的保存。在板块挤压过程中,陨石坑被破坏掉实属必然。另外,地球上流水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等作用也会将已形成的陨石坑“消磨”殆尽。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玉兔”漫步“广寒宫”
2013年12月2日,我国“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当月14日,软着陆于月球正面的雨海西北部地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图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首次获得月球表面最清晰的照片之一,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月球车在月面陷入的程度分析月壤的承重能力,根据车轮痕迹和深浅推断月壤的密度、孔隙、摩擦系数等性质,而形态各异的岩石会带来关于月球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左下图是“玉兔”号的工作照。2016年7月31日晚,“玉兔”号超额完成任务,停止工作,着陆器状态良好,超长服役两年多。
撞痕累累的地球卫士——近看月球上数以万计的撞击坑
陡溜需要一来一往两根溜索,一头高,一头低,有一定的倾斜度。这种方法溜渡速度快、省力,但容易撞伤(绘图/二东)。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过去传统的溜索形式有两种:平溜和陡溜
平溜只有一根溜索,基本平直,没有斜度,来往都可以溜。但这种方法比较费力,因为溜索中段会自然下垂,所以人溜滑至中段以后,往往还要借助四肢力量,向对岸攀爬滑行。
金沙江溜索即将消失的“空中渡口”
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是保护生物学永恒的课题
夜晚的海边,志愿者头灯的光束定格在一只在礁石爬行的毛足圆盘蟹身上。这是生活在恒春半岛的陆蟹中最为常见的物种之一,同样也是遭受“路杀”威胁最为严重的物种之一。台湾著名蟹类学家施习德教授曾告诉本文的作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历来都是个棘手的问题,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来修建度假村,这意味着陆蟹的栖息地也会不断萎缩。”人类的发展挤压了陆蟹的生存空间,但要保护这些生活在海岸森林中的小生命,也必须依靠人的行动。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在意识到公路对陆蟹的威胁之后,人们停下车辆,将夜晚的道路还给陆蟹,这一举措的背后,既有科学的宣传,也有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所付出的努力和劳动。
从森林到海洋守护台湾陆蟹的 “生命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