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图”雕刻于公元1136年,现藏于西安碑林。(上图)该地图最突出之处是绘有方格,73个纵格,70个横格,共计5110个方格。图形近正方形(纵83厘米,横79厘米),注明比例\"每方折地百里\",即每方格的边长相当于宋代的100里,约1∶4500000。本彩绘图是以石刻禹迹图的“墨线图”为蓝本,根据21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十二条经脉与自然界十二经水对应关系的记载,“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将与人体对应的十二水用十二种颜色标识出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由于人体的每条经脉又有许多被称为络脉的小分支,所以这些经脉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禹迹图”石刻于宋代,而《黄帝内经》所记载的部分河流到宋代时已湮没,故根据《水经注》记载将已不存在的渑水、漯水用虚线表示出来。(下图)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哲学著作《管子》说:河流中的水就像是人体经脉中流动的气血。河水灌溉土地,滋养万物;经络中的气血上下内外循环流动,濡养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毛肌肤。
将人体的经脉对应于江河,穴位就是江河的低凹处,中国古代文献《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黄帝问:“ 针道自然奈何?”歧伯回答说:“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堀(低凹处)决冲,不顾坚密,而经可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