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地球工程”的新尝试 中国的冰川也在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第03期 作者: 杨立 

标签: 基础地理   地质地理   

冰川覆盖实验,业内常称为“冰川盖被子”,即通过在冰川表面覆盖特定材料以减缓冰川消融速率,此前曾出现在阿尔卑斯山周边一些国家。如今,我国也开始了这类尝试,并将其纳入学术研究范畴,且在冰川覆盖领域率先规模化引入新型纳米材料,人类为冰川“盖被子”的尝试又进了一步。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持续退缩的大背景下,这种尝试究竟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还是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徒劳无功的举动?
目前,在达古17号冰川上铺设着约3000平方米的覆盖材料。图中洁白平展的部分为新铺设的冰川覆盖材料,材质为土工布。画面左上侧坑洼不平的长条状区域是已经进行过一段时间冰川覆盖实验的区域,可以看到,覆盖材料下的部分冰体已经消融。
摄影/王雄建

全国首次:一场在坡面冰川上进行的覆盖实验

谢宜达站在观景台上,向四下望去。他刚下缆车,跟一位同事一起把一捆六七十公斤重的冰川覆盖材料搬到这里。东西不算重,但是在4800多米的海拔高度做这项工作,他还是感到吃力,到现在还有些气喘吁吁。

他的视线四处搜索着,最终停留在观景台的西面不远处。这就是他此行的目的地了:一条不起眼的坡面冰川,他一开始甚至都没有发现它——本来应该洁白的冰舌上布满了灰尘和砾石,而且,它太小了,虽然之前知道它的大致体量,但现场看去还是过于单薄可怜。他们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左右,但它看起来只有一个篮球场大小,形状像一只鞋子,怯怯地贴在一座山坡和下方一条狭窄的冰川侵蚀谷地之间。

责任编辑 / 付薇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