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牙孜沟 回荡着穿越千年的牧歌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第03期 作者: 张庆华 

标签: 基础地理   文化地理   

与新疆作家李娟《冬牧场》中描写的阿勒泰哈萨克族牧民的冬窝子相比,位于南天山群峰下的阿克牙孜沟,冬日里也称得上水草丰茂、气候宜人,美好得就像“桃花源”一般。早在千年之前,这里就是牧民们理想的家园,古老的游牧族群在这里留下了草原石人、岩画等众多遗迹。现在,这里则是伊犁河谷最大的冬牧场之一。但当外界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时,阿克牙孜沟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2024年11月7日,立冬。这个节气一过,新疆伊犁昭苏县喀拉苏镇54岁的哈萨克族牧民努尔江·胡安尼西拜就开始为冬季转场做着打算,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准备,23日凌晨,他赶着自家的100只羊、31匹马、15头牛踏上了前往阿克牙孜沟冬牧场的路途,这是他第34年行走在这条转场路上。这几天,转场的牧民比较多,他们都想趁天气还不是太冷,把牲畜赶进冬牧场放牧。

阿克牙孜沟,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大的冬牧场之一,沟里散布的天然高原草场面积超过了100万亩。牧民们在沟里建造了房屋、羊圈等设施,但平日里并不在此放牧,只有到了冬季才转场来此过冬。游牧转场,这种不断迁徙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十分辛苦,但直到现在,有很多哈萨克族牧民依然坚守,乐在其中。

在昭苏盆地广阔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是哈萨克族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一年当中,他们会按气候的寒暖、地形的坡向、牧草的情况,分成四季牧场,实行转季放牧,轮流利用,最大限度地供养牲畜,同时也尽可能减少牲畜对草原的破坏。春季,畜群陆续从冬牧场回到平原地区,和返青的草原一起蓬勃生长;夏季,畜群开始向森林带以上的夏牧场转移,随着季节雪线的升高,畜群也逐渐上移;秋季,所有的畜群开始下山,移往盆地中心的特克斯河边,在这儿进行配种;冬季,畜群再次向冬牧场转移。

责任编辑 / 张璇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