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一段 不为人知的历史 追随85年前营造学社的脚步, 探访云南古建筑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3年第10期 作者: 萧易 

标签: 基础地理   历史地理   文化地理   

1938年底—1939年初,在逐渐蔓延的抗战烽烟下,中国营造学社在昆明周边和云南西北部进行了两次调查,这是近代对于云南古建筑的第一次系统调查,却由于战争影响等原因尘封在历史中鲜为人知,直到最近才随着作者萧易的整理而重见天日。这次,作者和摄影师追寻着中国营造学社的足迹,完成了一次独家的云南古建筑巡礼。

1938年1月,梁思成、林徽因一家从长沙辗转来到昆明,租住了巡津街河边的“芷园”,不久刘敦桢和其他几位成员也先后到达。抗战年间的云南敞开怀抱迎接着流亡的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以下简称“营造学社”)1930年由朱启钤先生创立,旨在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是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同时抢救下了许多中国古建筑。“营造”两个字,取自宋人李诫的《营造法式》,这是一本由北宋官订的规范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典”。梁思成、刘敦桢等加入营造学社以来,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进行了诸多调查,1937年7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发现唐代佛光寺——人们这才知道原来中国还有唐代木建筑!1937年同样也是营造学社的分水岭,“七七事变”后,梁思成一家离开北平,先到长沙,再到昆明。1938年初,刘敦桢从老家湖南新宁抵达昆明,他们的助手,莫宗江、陈明达、刘致平先后抵达。中国营造学社的招牌在昆明重新挂了起来,员工却只剩下了五人,还有位不拿薪水的林徽因。

责任编辑 / 付薇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