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洞穴 “珍宝”穴珠
洞穴深处,一颗颗浑圆或近圆形的“珠子”浸在浅水中,莹润可爱,表面似乎还隐隐有宝光浮动。当然,它们并非真正的珠宝,而是一种洞穴沉积物,名为穴珠。穴珠的标准定义是:在池水沉积作用下,水池中饱和碳酸钙水溶液受到洞顶滴水的扰动,在遇到适当的砂、岩粒等介质的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同心圆结构的珠状次生碳酸钙沉积。但在实际观察中发现,还可能存在流水等其他提供扰动的水动力来源。摄影/李晋
我国是喀斯特地貌大国,且不提灵秀的峰林峰丛、神奇的天坑地缝,只说几乎遍布全国的溶洞,每年大家都能听到许多与之相关的新闻:比如亚洲第一长洞——贵州绥阳双河洞的探明长度又增加了若干米,某地因施工发现了新的溶洞,某溶洞中发现了新的洞穴生物……幽深曲折的溶洞通道、形态各异的石笋石钟乳、奇异特化的洞穴生物,这些似乎已经成了人们对溶洞的“刻板印象”。很多人都觉得,洞嘛,也就这么回事。但实际上,溶洞里还有很多大部分人都从未见过的奇特洞穴沉积物,比如——穴珠。
穴珠,英文原文为cave pearls,字面意思是“洞穴珍珠”。这个英文名称最早见于1925年,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威利斯·T·李博士发明的,是他给自己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卡尔斯巴德洞中收集到的鲕粒(oolite,来自希腊语,意思是“蛋”,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组成沉积岩的一种微粒,由核心和围绕核心的包壳组成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起的名字。1929年,美国国家博物馆学者弗兰克·赫斯把这一名称用在自己的文章《卡尔斯巴德洞中的鲕粒或穴珠》中,此后,穴珠这个词渐渐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