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现“石画” 浴水而出的“巨型浮雕长卷”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1年第09期 作者: 刘馨泽 

标签: 基础地理   地质地理   

两年前,因上游水库蓄水,涪江水位降低,在遂宁大英县平坦的涪江河床之上,一处规模庞大的“怪石滩”浴水而出,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被当地人称为“石龙过江”,引发了众多议论。这突然出现,宛如画卷的江中石群是何身世?涪江上下是否还隐藏着更多的类似景观?本文作者、水文地质专家刘馨泽沿着涪江上下进行了深入探寻,并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发现。
以壶穴群为代表的水蚀地貌常见于地势陡峭的V形河谷内,地形起伏大、水流湍急,多有瀑布、跌水,而在平坦宽阔的河段则十分罕见,原因为一则水动力不足,二则泥沙易淤积,覆盖基岩河床。与山区陡峭狭窄的峡谷区壶穴地貌相比,涪江水蚀地貌中的壶穴密度很高,但单体尺寸很小。且因河道内侵蚀和堆积作用同时发生,空中俯瞰,基岩部分像是“嵌入”在周边的砂卵石河滩内。摄影/刘华伟

水落现石画,涪江河床惊现巨型水蚀地貌

2021年7月1日,我们这个涪江水蚀地貌调查小组在细雨中出发,前往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回马镇的涪江段寻找传闻中的“石龙过江”。临近江边,便远远看到连绵的灰白色岩石在细密雨雾中起伏,岩石凹凸,像是一幅在河床上徐徐展开的立体长卷。

在川渝一带,人们经常会在狭窄逼仄、水流湍急的陡峭峡谷地带看到诸如“壶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为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一类的水蚀景观。眼前的水蚀地貌远远看起来,也应是河床壶穴一类。然而,当我观察了一下四周的地貌,好奇心不禁升腾起来。以一名地质学者的经验,眼前这种宽阔平缓的河谷地带是很难见到这样的水蚀地貌的,除了地势造成水势平缓,切割雕琢力量不足之外,平旷地带的河流,如平原上长江、淮河的基岩河床往往被厚厚的泥沙所覆盖。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缺乏形成类似景观的条件,更别提规模还如此之大了。

责任编辑 / 刘乾坤 陈惊鸿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