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两栖爬行动物的秘境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1年第08期 作者: 蔡波 

标签: 生物地理   

自1973年开始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以来,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县境内不断有两栖爬行动物的新物种被发现。目前该区域发现约38种两栖动物、55种爬行动物,这片区域的特有两栖物种就有约22种、特有爬行动物约6种。诸多的发现,使这里成为研究两栖爬行动物学者向往的地方。近年的研究又更新了哪些过去的资料?这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怎么形成的?本文作者蔡波是来自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一位年轻的研究人员,他和同事一起参加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栖息地变化对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影响与保护技术”项目,他的科考经历,将带我们走进这个两栖爬行动物的秘境。
墨脱县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体从其境内穿过,峡谷两侧山高谷深,需要使劲抬头才能望到天。由于处在暖温带半湿润的环境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切割撕裂了青藏高原东南的地面,打通了喜马拉雅山的巨大地形屏障,让南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得以进入高原,孕育出一片植被茂密的热带季雨林,优良的水热条件塑造了这里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环境敏感型的两栖爬行动物而言,这里有着理想的生境,也成为研究两栖爬行类的学者最向往的区域之一。摄影/程斌

2020年,研究人员在墨脱发现两个角蟾新种

2020年10月,国际知名的分类学期刊Zookeys一次性发表了两个来自墨脱的新物种:叶氏角蟾和周氏角蟾。这两种角蟾的发现,让科学家们的眼光再次聚焦到神秘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这两个新种的发现,源于2017年开始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我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的江建平、谢锋、石胜超等人在墨脱县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在墨脱县城附近,谢锋与石胜超等考察队员,顺着嘀嗒的鸣叫声,采集到了几只娇小可爱的角蟾,这些角蟾的体长只有两三厘米,背面皮肤呈灰褐色,有几条红色凸起的棱,脚趾头也是红色,每一个脚趾上都长有小吸盘。这些形态与40年前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中在墨脱发现的两种角蟾——凸肛角蟾和墨脱角蟾完全不一样。

责任编辑 / 刘乾坤 金畅南  图片编辑 / 王彤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