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之变 广陵潮已成余响,上海滩会否消失?
目前学界基本达成一致,今天上海所辖的大部分地区是在最近两千年的时间里脱海成陆的,成陆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江口沉积。所以在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已是不争事实的情况下,上海的陆域是否会因此面临危机呢?这一问题需要河口海岸学者们进一步进行量化研究,做出客观评估,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以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摄影/陈肖
长江:曾经在扬州入海,激荡出回响千古的“广陵潮”
“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西汉文学家枚乘以铺陈华丽的笔法在《七发》中描绘了发生在“广陵之曲江”的一次潮汐,在此后两千余年里,“广陵观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地理意象,与诸如“浴乎沂”、“渡瓜洲”、“巫山云雨”等景观一起,深深嵌入中国人的地理想象。观潮主题的文学作品绵延不绝,一桩文学史上的地理学公案也渐渐浮出水面——“广陵潮”在哪里?
秦汉时期的广陵县、广陵郡、广陵国,皆位于今江苏扬州一带,由此,广陵潮当为长江之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却首提异议,他在《水经注》中将“广陵之曲江”引入“浙江水”(即今钱塘江)条目下,由此引发了另一种影响深远的观点——广陵潮为钱塘江之潮。两种意见的争锋在清代以后越发热闹,鉴于广陵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将其定位于长江或是钱塘江,逐渐偏离理性讨论,沦为江苏、浙江两省文人先入为主的意气之争。而从实据上讲,两派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扬州是否曾经有大潮?历史学家傅斯年在1934年撰写《说“广陵之曲江”》一文,他认为:如果广陵潮发生于扬州,“则必两千年前,扬子江入海处与今日形状大异,镇江以下皆在海中,然后可也”。这种假设在傅斯年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