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垸 长江中下游 农业景观的是与非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10期 作者: 闵庆文 

标签: 农业地理   

历史上,不论是早期的“苏湖熟,天下足”,还是后来的“湖广熟,天下足”,其背后都隐藏着人类改造湿地的一个宏大工程——围湖造田。这些沿江滨湖、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排灌系统的农田,在长江下游叫“圩”,中游叫“垸”,曾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粮仓,也构成了长江中下游最主要的农业景观。如今,有关圩垸的功过是非及未来走向,也引发了人们新的关注……
桑基鱼塘是我国古老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也是太湖流域一带能成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关键所在。摄影师用无人机拍摄的,正是位于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的桑基鱼塘。南浔区分布有全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桑基鱼塘。早在春秋时期,这里还是太湖南岸的荒凉沼泽,先民在此筑圩堤挖水渠,化淤泥为良田,建立起规模巨大的塘浦圩田体系。在圩田基础上,人们利用低洼处的湖田,形成了桑基鱼塘。摄影/张邵庆

圩垸:长江中下游最主要的农田景观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话,但不一定听过“苏湖熟,天下足”。其实,“苏湖熟,天下足”出现的时间,要比“湖广熟,天下足”早得多。

“苏湖熟,天下足”说的是,只要江苏苏州、浙江湖州的粮食丰收,全国人民都不愁吃喝,据说这句谚语最早出于宋代文学家范成大(1126—1193年)。

责任编辑 / 雷东军 袁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