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 中国人的海洋金融“史记”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07期 作者: 杨弦章 

标签: 基础地理   

清晚期,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为了谋求生机和财富,中国东南沿海出现了浩浩荡荡的“下南洋”、“淘金热”等海外移民浪潮。当时,国际邮政和金融不存在或很不通畅,隔着险恶重洋,远在异国的闯海人如何赡养家乡亲眷,沟通情感?渐渐,出身草根民间,体现华人智慧的跨国金融和信息传递体系——侨批及侨批业出现了。
伴随着19世纪中期东南沿海的海外移民大潮,体现华人智慧的移民金融产物——侨批业萌生了。其集银行、邮局和快递业为一体,建构出一条由亲情和家国之情串起来的海上金融丝绸之路。今天,大量的古老侨批成为研究中国金融史、邮政史以及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的宝贵民间史料。图为汕头侨批文物馆收藏的大量侨批中的一部分。

侨批这一名称来自闽南方言,闽南称信为“批”。顾名思义,侨批便是在海外谋生的华侨寄给家乡眷属的信。只不过它的概念更广,既是书信,又包括从海外寄来的银钱(有些像今天的汇款单,但有外信封和内信纸,外信封上写明附带多少款项),故又俗称“银信”。侨批递送者在送信到家的同时,也会将托寄的钱同时送到侨眷的手上。

作为一种集跨国银行、邮政和快递服务为一体的行业,侨批业于晚清时渐渐成型,于上世纪70年代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绵延近两个世纪。侨批寄出地以东南亚地区为主,也包括美洲、澳洲和欧洲等地,接收地则是中国东南沿海大大小小的侨乡。可以说,有华侨的地方就有侨批,也便有侨批的传递经营者。

责任编辑 / 陈惊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