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石:民族碰撞与融合 的“纪录片”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10期 作者: 李贵龙 

标签: 文化地理   基础地理   

陕北、晋西北在汉代曾是一片动荡的疆域,胡人、汉人,在这里交融碰撞;畜牧、农耕,在这里长期并存。我们无法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却有幸通过深藏在黄土地里两千年的汉画像石,了解这段不能亲历的风景。本文作者长期工作在陕北文博系统一线,他将带我们走近鲜为人知的陕北、晋西北画像石,欣赏这部具有边塞风格的“纪录片”。
作为汉代重要的边郡要塞,陕北、晋西北是开疆拓土、抵卸外族入侵的屏障
在这一区域出土的画像石中,战争成为重要题材。反映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战争的画像石图像,被称为胡汉战争图。这块出土于陕西省绥德县白家山汉墓的画像石原石,用平面减地阳刻加彩绘的方法,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景象:人仰马翻的厮杀中,有中箭伏于马背逃命者,有尸首分离抛于荒原者,有挽弓射敌者,有挑敌首欢呼者,构成一幅血淋淋的战争画面。

这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曾在陕北、晋西北的黄土地里掩埋千年。当它们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这些生动、古朴的图像连接形成一部关于农牧交错、胡汉交融的汉代绣像史。

1920年,埋藏在黄土深层近两千年的汉代画像石第一次“浮出水面”。那年春耕时节,陕西绥德县一位郝姓农民翻地时意外挖出一座石墓葬。为了寻找陪葬品,他下大力气挖掘,除了挖出陶器、金银饰物、铁器,还在墓里发现了牢牢镶嵌在墓室内的有雕刻图像的石板。石板上有画像存在,因此得名画像石。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画像石的价值,直到一对有“西河圜阳郭季妃之椁”字样的阴刻铭文墓门门扉画像石被运到北京大学,它们的年代和价值才逐渐为人所知。

责任编辑 / 张妍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