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的更迭与较量
海陆两条丝路,谁对中国的贡献更大?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10期 作者: 萧春雷 

标签: 考古地理   历史地理   

两千多年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此消彼长和中国历史的起伏紧紧相连。流经这两条丝路的珍宝、文化、技术,以及在路上留下印记的各派商帮,推动了中国经济和文明的深刻变革。二者的兴替过程究竟是怎样的?谁对中国文明的贡献更大、影响更为深远呢?

南海的西沙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这片海域深处,沉睡着我国古代远洋贸易的蓝色辉煌。中国的水下考古队在华光礁、玉琢礁、北礁发现上至魏晋南北朝、下至晚清时期的沉船遗骸。这些沉船里最重要的宝藏便是具有重大考古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中国古陶瓷,沉没于西沙海域的南宋古沉船“华光礁一号”里便出土了近万件宋朝外销古瓷器。

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孤独的东方大国找到了对话伙伴

中国文明独立于东亚,早熟而孤独。围绕在其身边的,是一些文化较落后的追随者,没有才智相当的对话伙伴,养成了她的天下意识和孤傲性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种孤傲心态的表现。因此,她需要交流与对话。

但这很不容易。张骞“凿空”,汉武帝拓边万里,西越葱岭,所遇多为西域和中亚的小国,仍然无法与印度、安息和罗马等大国直接交往。但西汉王朝为控制西域而开辟的军事通道,演变为贯通欧亚大陆商道的一部分。接下来的数百年间,这条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的通道,成为中原王朝面向西方打开的一道狭窄门缝。

责任编辑 / 马子雷 何云雯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