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窑
传统砖瓦窑的“末代悲歌”
标签: 文化地理
俯瞰全貌砖瓦窑内一览无余打开天窗,砖窑内景观一览无余。这是摄影师站在窑顶,透过天窗俯拍窑内全貌。砖瓦窑有几层楼高,经过数天的通风降温,终于可以进窑取烧好的砖了。人们站在由砖瓦铺就的阶梯上,再将砖瓦自上而下依次取出。
练泥就像揉面要让田土更加柔韧均匀在练泥池中,一边踩一边挑拣出田土中的石块,避免影响砖瓦的质量。人力不够的时候,会用牛来代替。
临近5月最后一天,砖瓦窑密封的天窗被撬开了,腾腾的热气冒出来,扑了刘炳南一脸。他太熟悉这种感觉了,刘老汉是在1966年进入砖瓦窑的,那年他18岁,遇上“文化大革命”,没书读了,村子里的老手艺成了不二之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文山砖瓦窑的盛世,也是文山民众非常怀念的一段岁月。这次的青瓦成色不错,弧度弯得刚刚好,刘老汉满意地笑了笑,再晾个十多天,这批青砖就该出炉了。
在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文山村,这几乎是最后一个仍在运作的传统砖瓦窑了。这个乌龙江边的村子,从东走到西,也就一支烟的时间,可偏偏是这么一个小村落,曾坐落了数以百计的砖瓦窑。文山窑基本上承袭“秦砖汉瓦”的传统手工工艺,砖瓦窑产业曾经撑起了这个狭小村落的命脉,然而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兴盛、衰败,它似乎要迎来最后的绝响。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