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厂
中国人从这里踏上追赶西方之路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6期 作者: 王国慧 

标签: 上海市   工业基地   工业地理   

上海江南造船厂(前身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不仅是中国百年工业的缩影,同时也是整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者。从诞生之时起,它就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既承载了一个民族濒临绝境的富国强兵之梦,也开始扭转国人由内控天下到外向海洋的世界观。然而它的特殊性还在于它的持续性、现实性和对未来的延展性。现在,它又在考问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和开拓现实的能力。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于此——江南制造,中国工业遗产的第一个典型案例。
位于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厂至今已有141年的历史。其前身是始建于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19世纪90年代,它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技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的机器工厂,被誉为“中国第一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曾数易其名,1953年改名为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制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摄影/Tony Frank

百年老厂将成为世博会的主会场

高雄路不在高雄,在上海。这两个地点本无渊源关系,即使都是东方名港,又正是两岸三通的响应热线,但我们无法推测42年前的更名是否预想到了如今的统一大势。海峡离此尚远,然而“船票”和“船”总是引人遐想之物,何况如今在上海滩打拼的台胞总数据说已经达到90万之众。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之初,中国的机器制造工业几乎为零,故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集舰船、枪炮、弹药、水雷等制造于一身,形成了大生产、细分工、产品多样的现代化机器生产的特点。至1871年,局区南滨黄浦江,东、西、北三面建有高墙。图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东大门。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翻译馆1868年奏请创办,翌年正式成立,历经45年之久。翻译馆不仅造就了徐寿、华蘅芳、徐建寅(下图中自右至左)等中国近代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而且为传播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立下汗马功劳。翻译馆旧址现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门诊部,原建筑结构仍保持完好。

如今开往高雄路的公交路线有四趟,其中两线是从虹口出发,这个细节或许无意间暗示了140年前江南制造局的迁徙方向。当年,正是从虹口所在的租界(北市)搬到老城厢所在的华界(南市)以南、浦江西岸,这个后来被誉为“中国第一厂”的“局子”才得以不断扩充兴旺,成为大清朝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十几年后,在华洋人在《北华捷报》上惊叹:“十多年前,中国人购买了(虹口)旗昌铁厂机器,并将铁厂的机器运到高昌庙,建成一个兵工厂的核心。那时真未料到,它在后来历任的两江总督的培植下,竟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庞大机器制造局。”

责任编辑 / 李雪梅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