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盐田
阳光与玄武岩的合作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第04期 作者: 聂作平 

标签: 儋州市   工业地理   历史地理   化学地理   地质地理   地图地理   工业基地   

海南洋浦的千年古盐田是中国最早开始日晒制盐的地方,数千口唐朝时期的古盐槽至今保存完好,今日洋浦盐田村人仍然在用它们日晒制盐。
海南省儋州市洋浦盐田村是赫赫有名的村庄,其闻名是由于今日盐田村人仍在沿袭古法日晒海盐,日晒海盐迄今已千余年。这些规模宏大的砚台状的晒盐槽是明朝留下来的,是活的文物,见证着盐田村的晒盐历史。

洋浦盐田,朝潮夕钱。”这是海南洋浦半岛上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话。这句话非常直白地道出了一个事实:洋浦盐田所产之盐,乃海盐。海南洋浦盐田的盐虽然属于海盐,但它的制作过程却并非大家所熟知的煮海为盐,而是充分利用了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充足的阳光与得天独厚的玄武岩,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光晒盐。洋浦盐田村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儋州市,这里三面环海,西临北部湾,南濒新英湾,傍依着国家级保税区洋浦经济开发区。我们的采访,就是从月光下的盐田开始的。

洋浦湾是海南省儋州市西部的海湾,图中一块块被围起来的是盐田,海水涨潮时,盐田自然被海水漫灌,注满海水。潮退后,盐田中的海水经海南特有的强烈阳光暴晒以后,盐分保留在泥沙中,形成盐泥。这是日晒制盐的前奏。摄影/陈远明

千年不变的制盐工地

这是夏季农历十五的一个黄昏,南中国的天还很亮,虽然太阳已经下山了,但落日的余晖还纠集在又高又蓝的夜空。距离风浪乍起的海面不过几十米远的老汉谭德正弯着腰,站在一小块被当地人称为盐田的黑褐色的地里,用力挥舞手中的木制钉钯,一下接一下地向地面挖去,把脚下那些叫做盐泥的泥土耙得更加松软、细碎。等到海面的月亮有一根竹竿那么高的时候,谭德才的工作终于画上了句号。他扛着钉钯,满意地走到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抽烟说话的时候,刚才还小风小浪的大海突然间汹涌澎湃,高高直立的浪头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海岸,一会儿就把谭德才刚才劳作过的那几块盐田全部淹没在黑暗的海水下面——让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几天如期而来的潮汐淹没疏松的盐田,从而使盐田里松软细碎的盐泥都充分吸收海水中的盐分,这是谭德才制盐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的重要意义在于:获得含盐浓度高的泥巴。

责任编辑 / 周晓红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孙毅博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