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福建,三个洋人的中国印象

这是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历史题材照片之一,摄影师不详。大概摄于1880年前后的厦门鼓浪屿,背景为德国领事馆(该建筑今已不存)。极具时代意义的是,前景码头上撑伞的两人着装风格迥异(右者西装革履),伞形也一中一西,似有洋土之分;再从摄影的角度看,此图层次丰富,构图非常讲究,足见摄影者用心之良苦、技艺之高明。有评论家怀疑其可能为约翰·汤姆森的作品,可惜证据不足。
卢公明:从传教士到汉学者
1850年5月31日凌晨,历经186天的海上旅行之后,传教士卢公明携新婚妻子索菲娅终于扺达了目的地:福州。和“利玛窦”一样,“卢公明”是这个26岁的美国公民Justus Doolittle的中文名字。他是美部会(美国对外传教机构,后改称公理会)第二批派遣来福州的传教士。
当时的福州人口约为25万,是通商五口中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城市,比宁波大一倍,比上海大两倍,比厦门大四倍,又有着茶叶商贸的巨大潜力。因此,英美等国教会都把福州看作一个“理想的传教地点”,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