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地图上的长城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8期 作者: 李孝聪 

标签: 考古地理   地质地理   文化地理   遗址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军事防御性的建筑工程,也是中国古代和现代地图上需要表现的有特殊标志的内容。长城不仅在中国古地图上是一种观念性的界线标志,而且是现代中国乃至一些世界地图上必须标志的地理要素。
《直隶长城险要关口形势图》局部——山海关
此图为清光绪年间户部主事崔汝立所绘。地图采用传统的山水画法,形象地绘出了长城沿燕山山脉蜿蜒起伏的雄壮形势。图中对长城沿线各险要之处皆红签注明,并绘出其中守军驻防之城堡及防御设施。山海关西北依山,东南濒海,是华北平原和辽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形势险要,素称“天下第一关”。

长城在中国古代地图上起着地标的作用

筑城以居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把高耸的城墙推广到漫长的边防,修筑成一道绵延不断的长墙,几乎在同一历史发展阶段,地球上的人们都想到了这种军事防御的方式。中国长城发轫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长城。公元前后罗马帝国称霸欧洲的时候,也在帝国北部边界陆续修建了长达几千公里的边防长城。看来,长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产生的共同的智慧。但是,西方的长城工程没有延续下来,惟有古代中国,把这一军事工程的修建传承了2000余年。为什么亚欧大陆两端的长城会有不同的结局?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国疆域内,始终保持着农耕和游牧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和地域划分。欧洲没有这种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自然分割,所以,当古罗马帝国解体以后,长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中国历代的长城总是修建在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分界带上,它不是国界,而是农耕与游牧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的分界线。游牧地区的产品较为单一,有时还具有不稳定性,同时又缺乏自身产品转化的内部机制,故其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某些必需品主要依赖于农耕地区。经常性的对外产品交换是游牧地区人民繁衍发展的必然。这种产品交换可能是有序的定期定点贸易,也可能是无序的抢掠和军事对抗。长城的修建就是要把无序变为有序。

责任编辑 / 李雪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