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索“空气稀薄地带”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吴天一 李舒平 周兆年 

标签: 地质地理   历史地理   雪山   

虽然,现代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端仅仅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生活在“山的王国”里,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高海拔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最早关于高山病及高山肺水肿的描述分别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年和公元 403年。同时,中国人对于珠穆朗玛峰的探险最早可以追溯到1708—1716年 (清康熙年间), 并在绘制的大清皇舆图上清楚地标明了珠穆朗玛阿林(峰)。为了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中国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吴天一院士、中国登山协会李舒平教授、上海生理研究所周兆年教授联合撰文,回顾了中国探索珠峰“空气稀薄地带”的漫长历史。

中国最早的登山活动

中国拥有举世无双的山峰资源,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在中国境内及其边境线上。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各式各样的理由登山,而且很早就对在高海拔的生存艰难有了深切的体会。这里我们找到了《汉书》里的一份确切记载:

公元前37年至前32年间,一位名叫杜钦的大将军详细报告了一支武装护卫队在通过当今阿富汗境内的克里克(Kilik)山口(海拔4827米)和乌鲁拉巴(Ulugh Raba)山口(海拔4200米)时所遭遇的困难。他记述了杳无人迹的沙漠,食品的匮乏,得意与畏惧、痛苦并存的心情,诡计多端的土著居民,以及必须穿越 “大头痛山”和“小头痛山”的艰难道路。在头痛山上,人们开始发烧,脸色苍白,而且头痛欲裂、呕吐不已。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描述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

责任编辑 / 尹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