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筒井
串起古代与现代文明的链条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1期 作者: 刘睿 

标签: 大英县   历史地理   考古地理   地质地理   

几千年来,四川盆地上的巴蜀人虽远离海洋,却从没有缺少过生活用盐。这得益于2亿年前古四川盆地曾经是一个类似于今日中东死海的古盐海。一千年前的宋代,一种为躲避官府追查私盐制作的小口盐井——卓筒井,在这里出现了。一些学者认为正是这种诞生于中国土地上的小口盐井引发了西方现代钻井技术的发明。如今仅在四川大英县还较好保存有41眼卓筒井,但均已经停止采盐生产。
正像一千年前这里宋代的一个场景,大英县卓筒井镇的盐工陈师傅正在用竹片和竹筒从地下120米处提取制盐的卤水,而井口只有一只碗口的大小,所使用的挖井技术在宋代就可以达到地下1000米的地方。不同的是现在的提卤水制盐是为了给游客展示这种古老的中国独有的工艺,而一千年前的人们是为了能够吃到盐。

缓缓流淌的天灯河两岸,草叶顶着绵密的小雨欢快地滋长,云气把天空压得很低。盐工老严站在红湿的漫坡上看着小筒匠忙活,吊上引杆、接上汲筒,蹬几下吱扭的羊角车,再拽住强韧的篾绳,百来斤的装满卤水的汲筒就从海碗粗细的竹井口被提上来,钩开筒底的牛皮钱,白花花的卤水一下喷涌到填了胎的竹篓子里。盐水特别重,不怎么显眼的两篓能将担在肩头月牙一样弯的扁担拉成反弯。

老严一点也不喜欢这酷夏里的连阴雨。因为灶上熬这些盐卤要多耗不少柴,更重要的是如果清水渗到井下,说不定哪股寸劲儿井里就会“塌腔”,接着总是有很多的麻烦。

责任编辑 / 朱彤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