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的存亡之路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第08期 作者: 胡彦鸿 李风 

标签: 宜昌市   河流   生物地理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洄游鱼类,曾经与恐龙一起生活在侏罗纪。自葛洲坝切断中华鲟的洄游之路,这个有“水中化石”之称的珍稀物种已濒危多年。2009年9月,中华鲟研究所全人工繁殖的第一批中华鲟破卵而出。这真的意味着从此可以通过人为手段真正保护中华鲟吗?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科研人员几乎每年都会在长江里进行中华鲟幼鱼增殖放流活动。每次大批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鱼被放归长江,都仿佛看见了这一濒危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这是2008年4月一批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鱼在葛洲坝下游长江中华鲟保护区里放归长江。

2009年9月30日晚上10时,在宜昌三峡大坝上游,离三峡大坝不到500米的一排低矮的平房中间,一颗“大米粒”沉在水中,它身边有近万颗和它一样的伙伴。突然,这颗“大米粒”在水里转起了圈,然后率先钻出一条小尾巴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2万余尾鲟鱼苗相继诞生在这排平房里。这是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坝区研究基地全人工繁殖的第一批中华鲟,标志着中华鲟保护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意味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可以通过人为手段保存这一中国特有水生物种。

濒危从持续千万年的长江生命通道被人为阻断开始

中华鲟出生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段,生长在中国沿海,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洄游鱼类。尽管有日月定位、地磁场、水域气味等多种说法,科学家们至今也无法解释,祖辈的产卵地是如何在一代代中华鲟的生命中留下如此强烈的不可磨灭的烙印。每年夏初,成年中华鲟离开东海和黄海,溯长江而上。在葛洲坝截流之前,它们会经过上海、南京、九江、武汉、宜昌、重庆、宜宾等地方,历过半年多完成3000 多公里的行程,耗尽体力,回到金沙江,找到祖辈的产卵场,产卵后再返回海洋。在这往返长达一年多的旅程中,中华鲟竟然完全不进食,这样的生存方式已经持续数千万年。至于它们为什么要洄游,现在科学界也无法解释。

责任编辑 / 周晓红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