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古镇
快成都的慢生活坐标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第12期 作者: 李小波 

标签: 成都市   城市建筑   

成都平原遗存的诸多古镇,产生的原因各异。有的是因战争城防而建,有的是因水路或陆路交通而立,有的是因望族聚落而成……但是今天,这些面貌不同的古镇却呈现出相同的安闲,它们的节奏跟快速发展的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昔日依附其上的繁华和时尚,并从那种慢悠悠的氛围里体验到天府之都的博大和包容。
跟江南水乡古镇的精雕细琢不同,成都古镇的民居古建和街道显得更朴实。那些傍水而筑的明清建筑,也分穿斗式、干栏式以及硬山顶、悬山顶,却错落有致,彼此并不冲突。它们以古街为轴,穿廊越渠,营造出一种怡然自得的生存聚集空间。摄影/郑良发

盆地是蜀人的一种情结,进则天下,退则天府,关中与蜀中,在进出之间延续着蜀道难的纠结与羁狂。汉代才子司马相如是第一位扬名都城的川人,所以,《汉书・地理志》对此赞誉有加,“相如为之师,乡党慕其迹”,才有后来的蜀学比于齐鲁,文章冠天下。古往今来,人们津津乐道于司马相如的汉赋才学传奇、琴挑文君的爱情传奇和卓氏家族的财富传奇,而忽略了他作为汉武帝的使者,对开发西南夷所做的卓越功绩。也许司马相如自己也不曾想过,成都邛崃这个令他情丝拨动的地方,不仅实现了驷马荣归的梦想,而且会以此为起点,将一条民间商道开辟成帝国的官道——南方丝绸之路。

翻开历史的黄卷,已经找不到司马相如两次出使西南夷的准确轨迹,但是在邛崃平乐古镇的后山上,一条曾被荆棘荒芜的秦汉古道展现出来,两侧的卵石呈人字形堆砌,历经千年仍然护坡坚固,路中间的石板断续相连,车辙上的杂草填平了岁月的痕迹,但仍然生机盎然。平乐古驿道很好地诠释着“镇”的渊源和成都古镇的空间特征。唐末以前,“镇”主要是军事镇守的含义,宋代以后逐步演变成商业的“市镇”。和全国其他古镇相比,四川盆地周边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区域的古镇充分体现出内外攻守的“镇”与交通节点上“市”的共生和演变(平乐古镇、剑门关镇、黄龙溪镇、洛带古镇等),盆地中心的古镇则体现了农耕基础之上的商业叠加(安仁古镇、街子古镇等),每个古镇又因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移民交流呈现出别样的风情。

责任编辑 / 刘乾坤 王杰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