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
火洲里的琼浆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8期

标签: 吐鲁番市   盆地   生物地理   地质地理   气候地理   

古老的被子植物葡萄,原产于南高加索地区,后蔓延到世界各地。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从唐代开始,“吐鲁番”与“葡萄” 就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地理环境与物产的唇齿相依、水乳交融。
这是俯瞰火焰山木头沟的景象。由于地壳运动与河水切割,火焰山中形成了许多沟谷,主要有葡萄沟、吐峪沟、桃儿沟、木头沟等。沟谷中绿阴蔽日,流水潺潺,瓜果飘香,是火洲中的“花果坞”。摄影/李翔
吐鲁番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当地人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图为鸟瞰坎儿井的景象),正是由于坎儿井的涓涓流水,才浇灌出了吐鲁番的葡萄绿阴。

从中亚到西域,再到长安

吐鲁番,这冰与火之地,火焰山的炙热和葡萄的甜蜜同样刻骨铭心,高昌、交河古城的风蚀干旱与坎儿井的丰盈沁凉相互交错。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里的“葡萄干”与葡萄沟里生长的鲜果并存于斯。

上世纪中叶,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里,考古学家们相继发掘出一些租种葡萄地、买卖葡萄园的契约、书信、账册等文书,葡萄酒作坊遗址和酒坛、随葬的葡萄(葡萄干)、葡萄枝、葡萄种子。2000年考古工作者们发现的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氏族社会大型墓葬群: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洋海古墓,位于吐峪沟洋海夏村西北。在281号墓的墓口上,有一条藤截面为扁圆形,长115厘米,宽2至3厘米的葡萄藤和其他木棍一起覆盖其上。这一发现表明,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吐鲁番盆地已开始种植葡萄了。

责任编辑 / 易水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