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瓦土窑淬制的皇家风华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8期 作者: 杨轩 

标签: 东城区   石刻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在北京的紫禁城大修过程中,“琉璃赵”的后人赵石岩曾经登顶太和殿考察,他发现,自己家族300年前制作的琉璃瓦和样式丰富的琉璃走兽都保存完好,而且太和殿屋顶下居然没有铺设故宫常见的防雨设施“锡被”,难道仅靠琉璃瓦就做到了滴水不漏?这些神奇的琉璃制品,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琉璃瓦通常只用于皇家,什么地方用什么颜色、款型、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其中黄色是皇帝的专利,亲王贝勒就只能用绿色。除黄绿外,祭天场所用天坛蓝,皇家藏书之处用黑色琉璃,皇家园林则可用杂色。这些统统不能错用。作为明清时期的皇宫,故宫屋顶上所使用的黄色琉璃瓦包括正吻、脊兽、三仙盘、六连砖、板瓦等,形状多达几十种。根据琉璃赵后人珍藏的“工部琉璃瓦尺寸表”记载,故宫太和殿上的正吻高度超过3米,筒瓦规格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摄影/李少白
故宫的大殿是中国古建筑中典型的重檐式结构,最上层屋顶小于下一层,下雨时,雨水会从第二层顶泻下,顺着四周的琉璃瓦(俗名滴水)滴落到下面屋顶的瓦上。太和殿大修期间,施工人员发现,经常被水滴砸到的琉璃瓦下面还铺着一层特制的铜瓦,目的是防止琉璃瓦被水滴穿。

“琉璃赵”的第35代后人赵石岩居住在京郊的琉璃渠村,故宫太和殿维修期间他受邀去参观的时候,在许多替换下来的清代琉璃瓦背面,发现了满汉两种文字的制瓦戳记。戳记上的“窑户赵士林”,就是他的第27代祖先。在过去的数百年中,他的先祖不仅一砖一瓦地烧制出了紫禁城的金碧辉煌,还使他们世代居住的琉璃渠村成为官式建筑琉璃生产重镇,并且从历史上一直影响到今天。

据介绍,上世纪修建协和医院、中山陵,修缮天安门,以及如今故宫大修所用的琉璃瓦,基本上都是出自琉璃渠村。

责任编辑 / 王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