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塘边讲述的故事
撑起彝人的精神世界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06期

标签: 文化地理   美姑县   

一位彝族民俗学者,对本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她从头人在火塘边讲述的故事说起,向我们展示了彝人的精神世界,展示了不同区域彝人的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
讲述人巴莫(阿尕)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著有学术专著《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田野图文报告《神图与鬼板:凉山彝族祝咒文学与宗教绘画考察》,参与编著《彝族文化史》、《彝族风俗志》等。
彝人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火塘中火种的熄与燃和家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故火塘里的火长年不熄,称之为“万年火”。三块锅庄石把火塘周围的堂屋划分为主位、客位和下位,彝人通常环火而坐,自上而下按尊谦长幼的秩序排列,讲究座次与礼节,互不逾越。摄影/钟大坤

在我的家乡大凉山,火塘是每一户彝人家庭生活的中心,在凉山彝语中称为“嘎库”。火塘塘口多呈圆形,也有六边形的,通常以打制精美的石料镶入地中,其上再嵌立三块锅庄石,彝语称为“嘎尔”,标志着对英雄的纪念。火塘是神圣的,在彝人社会中不仅有着饮爨、取暖、照明、保存火种等实用功能,还有社会关系、家庭结构、性别角色、民间信仰、人伦秩序等社会文化的象征功能,而人们围坐在火塘边讲述的故事则承续着彝人的文化传统,构建着彝人的精神世界。

记得十多年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麻火布达村一幢偌大的瓦板房中,我第一次参加彝人的家支(相当于汉族的宗族)集会“吉莫吉歌”,见到了200多位跋山涉水赶来的“亲戚”。虽然彼时我跟他们中大多数人都素昧平生,但我深知在场各位的家谱都可以上溯到一位共同的祖先。吉吉家的头人吉吉麻玛为欢迎我这位远道而来的亲戚,郑重地向屋内屋外的亲戚们发表了即兴演说,他端坐在火塘上方,引经据典地从《勒俄》(凉山彝族的史诗)谈起,讲到“布茨”(谱牒),讲到“莫木蒲古”(祖界)……他的话流淌着高山流水一般的诗歌韵律,言近旨远的叙事牵引着我关于彝人这个族群起源、迁徙和发展的种种遐想;而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笑一笑的庄重与威严,让人肃然起敬,至今言犹在耳,景犹在目。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夜,大家鸦雀无声地聆听着这位长者的演讲,无数张面孔叠映在火光中,整个山野变得格外宁静、格外祥和。正是这些火塘边的故事,为我后来致力于研究彝族传统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责任编辑 / 张璇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