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
巴蜀大地的千年艺术奇葩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11期 作者: 袁蓉荪 程必伦 

标签: 文化地理   绵竹市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古诗表现了华夏大地上欢度春节时,家家户户换上新的年画,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早在北宋时期,巴蜀大地上就已产生年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四川绵竹年画。作为一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民间艺术,绵竹年画依然蓬勃发展。它的足迹不只遍及国内,也曾远销东南亚等地,并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民间美术。
这幅《文武加官》的年画取材于传统戏曲中的“跳加官”。旧时传统戏开场时,一人戴面具抱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缓步而出,循台三匝,不作一声。此仪式称作跳加官,寓意加官进禄。图中两位神仙分别捧着武将盔和文官帽,故称文武加官。这幅门画是民国时期的绵竹年画作品,近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色彩依然艳丽。
图为绵竹年画北派传人李方福在展示老刻版,他旁边的年画便是由这些老刻版所印制。在常年的创作中,李方福练就了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法。他将印好轮廓的线版贴在墙上,手端颜色碗进行勾画,自幼练成的“悬腕功”使他上色时挥洒自如。摄影/袁蓉荪
全国主要木版年画分布图
在中国,过传统春节的地方,都有制作和张贴年画的历史。按照国内美术史对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分布区域的划分,北方年画主要指北京、河北、天津、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其中以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河北武强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陕西凤翔年画最为杰出。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和重庆梁平年画等是西南地区民间木版年画的代表,其中绵竹年画最为典型。在题材上各地的年画大体一致,主要分为镇宅门神、儿童仕女、神话故事等,但表现却各具风格。
绵竹年画的刻版分为阳刻和阴刻两种。阳刻画面以白为主调,印出线版后手绘上色,称为“红货”。阴刻版的线条凹陷入木,以黑为主调,用黑色或朱砂捶成拓片,称为“黑货”。摄影/袁蓉荪
一幅线稿印制好之后,需要轻轻揭起来,挂在竹竿上晾干。摄影/袁蓉荪
线版的雕刻讲究线条粗细均匀、流畅,最能体现艺人的技术水平。刻好后,凸起的阳文线条平整且在同一个平面上,这样的刻版才算好版。摄影/袁蓉荪

1968年的冬季,一夜大雪过后的四川省绵竹县,积雪覆盖,显得格外安静祥和。在绵竹文化馆里,西南送电公司安装高压线路的工人被安排在这里暂住,因大雪他们没有出工。在馆内嬉闹时,有人不小心撞坏了木板墙,无意间发现了藏于其中的140多块绵竹年画的木刻版。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的文化馆馆长侯世武和老馆长黄宗厚,偷偷藏进文化馆夹墙中的清代木刻版。由于不懂年画,工人们将木刻版取出来,劈开当作薪柴生火取暖。当绵竹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闻讯赶到时,70多块精美的清代年画木刻版已被焚烧殆尽,仅剩74块得以保存下来。从那时起,作为一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民间艺术,绵竹年画的价值重新被各级政府重视起来。

因竹而兴盛的民间工艺

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的西北部,距离成都市83公里,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气候温和,适合竹类的生长,因盛产绵竹而得名。在《绵竹县志》中记载:“古时绵竹盛产竹,品种20余,绵竹尤胜,叶细片多而不下垂,质柔……”

责任编辑 / 刘乾坤 康静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