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长城
沉寂的要塞,荒废的商道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11期 作者: 鲁顺民 

标签: 代县   古道   历史地理   

众多中国名关中,晋北地区的雁门关极其特殊:它所处的雁门古陉,见证了三千年沧桑变迁;它扼守的内长城要塞,让人一时无法辨清“关内”与“关外”。明代,勾注山一线形成了以“雁门十八隘”为轴心的防御体系—雁门长城。这段长城是内长城的中枢,扼守着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的咽喉部位,是拱卫京师的重要防线。
青山舞金蛇
深谷锁雁门
明王朝将长城建筑艺术推向了极致,山西北部的雁门长城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作。这段长城沿恒山山脉西段勾注山、夏屋山分布,蛇行于山脊,绵延于天际,像一条金蛇在青山间飞舞。雁门长城虽修筑于明代,但许多土石多就地取材于北魏时期修建的“畿上塞围”。雁门长城多是未经修饰、修复的“野长城”,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古代建筑工艺和古战场旧貌,是不可多得的明长城样板。

与众不同的雁门关,

很难分清“关内”

与“关外”

跟其他许多名关相比,雁门关的地理位置似乎有些模糊,甚至我身边不少朋友很难将它与山西这个内陆省份联系起来。得到这种印象其实并不奇怪:从两汉到唐宋,近及明清,将历代诗词收集起来,我们就会发现,雁门关并非一个简单、具体的地名,而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文化符号——它意味着边塞与疆域、征战与御敌、节烈与忠义、生离与死别……事实上,许多文人墨客的脚步并没有踏上过这里,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诗词进行表达。雁门关跟玉门关、阳关等一起,勾勒出了中国疆域消长变迁的轮廓,也衍生出一种纠结数千年的家国情怀。

雁门关似乎是一座脱离了具体地域的古关,它以如此丰赡的含义静静地躺在各种典籍之中,倒是模糊了其具体模样。所以,高大的城门、庞大的长城,似乎不那么重要了,以至于长期被抛弃荒野,无人问津。莫说那又高又长的边墙,就是关城上一缕掠过斑驳苔痕的阳光,关城下一道道印有深深车辙的石板小径,也会让人顿时浮想联翩,感受它身上厚重的岁月积淀。

责任编辑 / 马子雷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