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
属于大兴安岭与美丽草原的民族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12期
标签:
民族识别时间1954年
摄影/陈海汶
时间/2009年2月
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
摄影/陈海汶
时间/2009年2月
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
都永浩
朝鲜族,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民族问题和民族学研究。出版、发表多部专著和论文。
朝鲜族,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民族问题和民族学研究。出版、发表多部专著和论文。
王昭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白族,云南大理人,长年从事中国民族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南方民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曾作为民族学者深入东北地区,收集保存了满—通古斯语族的诸多珍贵老照片和第一手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白族,云南大理人,长年从事中国民族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南方民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曾作为民族学者深入东北地区,收集保存了满—通古斯语族的诸多珍贵老照片和第一手资料。
图1
传统生活
森林中的频繁迁徙
“仙人柱”也称为“撮罗子”,是鄂温克人的林中居所,通常3米多高,直径4米左右,是木头搭起的呈伞形状的窝棚,夏天以桦树皮做盖,冬天用兽皮围苫起来。搭好的“仙人柱”内外各设一个火塘,用来做饭和取暖(图1)。饲养驯鹿的这一支鄂温克人同森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会在树木上绘制图画,具有绘画文字的特点,或是嘱托族人照顾森林中留下的驯鹿,或是改变行进路线、鹿走失或是一个家庭成员在途中得病或死亡,一些突发事件也靠图画通知给其他人。图画通常用木炭画在树木的砍痕上,有时也用桦树皮块剪成相应的图案,固定在树上。迁徙前,男人到达新驻点先把居所“仙人柱”的架子搭好。人们先将驯鹿集中在一起,并将部分能够乘骑和驮物的驯鹿系上笼头,性情温顺的驯鹿用来驮人,烈性的驯鹿用来驮物。迁徙时一户接一户,年轻妇女牵着驮物驯鹿走在队伍的前面,后面是骑在驯鹿上的老人,两侧是驱赶驯鹿的大人和孩子。妇女与驮运的驯鹿到达后,将拆卸过来的覆盖物苫到架子上围好。驯鹿特别适于在林中穿行,被誉为“森林之舟”(图2)。供图/王昭武
传统生活
森林中的频繁迁徙
“仙人柱”也称为“撮罗子”,是鄂温克人的林中居所,通常3米多高,直径4米左右,是木头搭起的呈伞形状的窝棚,夏天以桦树皮做盖,冬天用兽皮围苫起来。搭好的“仙人柱”内外各设一个火塘,用来做饭和取暖(图1)。饲养驯鹿的这一支鄂温克人同森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会在树木上绘制图画,具有绘画文字的特点,或是嘱托族人照顾森林中留下的驯鹿,或是改变行进路线、鹿走失或是一个家庭成员在途中得病或死亡,一些突发事件也靠图画通知给其他人。图画通常用木炭画在树木的砍痕上,有时也用桦树皮块剪成相应的图案,固定在树上。迁徙前,男人到达新驻点先把居所“仙人柱”的架子搭好。人们先将驯鹿集中在一起,并将部分能够乘骑和驮物的驯鹿系上笼头,性情温顺的驯鹿用来驮人,烈性的驯鹿用来驮物。迁徙时一户接一户,年轻妇女牵着驮物驯鹿走在队伍的前面,后面是骑在驯鹿上的老人,两侧是驱赶驯鹿的大人和孩子。妇女与驮运的驯鹿到达后,将拆卸过来的覆盖物苫到架子上围好。驯鹿特别适于在林中穿行,被誉为“森林之舟”(图2)。供图/王昭武
图2
图3
变革时代
定居和迁徙的
钟摆岁月
驯鹿对食物的要求很高,以森林中生长缓慢的苔藓为主。为了能让驯鹿吃饱,必须频繁迁徙。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同鄂伦春族一样,饲养驯鹿的这一支鄂温克人也面临着从山林到定居的变革。比起文化“失重”的鄂伦春人来说,鄂温克人的传统延续的境遇要好一些—定居点敖鲁古雅距离山林不远。因此,天气暖和的季节,他们赶着驯鹿回到山林,寻找新鲜苔藓,继续着传统的迁徙生活。猎民们不再打猎,变成拿工资的护林员。待天气转冷,则回到定居点过冬。这样钟摆般的生活延续了多年,驯鹿的饲养也得以延续。图3、4为定居点的生活场景,图5中一位带着驯鹿的鄂温克人正在返家的途中。供图/王昭武
变革时代
定居和迁徙的
钟摆岁月
驯鹿对食物的要求很高,以森林中生长缓慢的苔藓为主。为了能让驯鹿吃饱,必须频繁迁徙。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同鄂伦春族一样,饲养驯鹿的这一支鄂温克人也面临着从山林到定居的变革。比起文化“失重”的鄂伦春人来说,鄂温克人的传统延续的境遇要好一些—定居点敖鲁古雅距离山林不远。因此,天气暖和的季节,他们赶着驯鹿回到山林,寻找新鲜苔藓,继续着传统的迁徙生活。猎民们不再打猎,变成拿工资的护林员。待天气转冷,则回到定居点过冬。这样钟摆般的生活延续了多年,驯鹿的饲养也得以延续。图3、4为定居点的生活场景,图5中一位带着驯鹿的鄂温克人正在返家的途中。供图/王昭武
图4
图5
重返森林
移民新危机后的少数选择
2003年前后,鄂温克人面临着又一次移民,这次的定居点不再是毗邻山林的老敖鲁古雅,而是更远的根河郊区。在这里,难以适应圈养生活的驯鹿遭遇困境,它们的蹄掌早已适应了苔原、林间那略有弹性的地衣或厚厚的积雪,怎么也适应不了“舒适”的棚圈,饲料也出现了问题。于是,一些鄂温克人不得不再次随着驯鹿重返山林。山林深处再次出现了人和鹿相互依偎的身影。老人玛丽亚·索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坚持住在山林中的她说山下的房子虽然好,但“驯鹿住的地方不好”。然而,近年来由于大兴安岭森林的过度开发、野生苔藓不足等原因,驯鹿也面临着新的危机。图为今天森林中的驯鹿群与鄂温克人的暂时居所。摄影/顾桃
移民新危机后的少数选择
2003年前后,鄂温克人面临着又一次移民,这次的定居点不再是毗邻山林的老敖鲁古雅,而是更远的根河郊区。在这里,难以适应圈养生活的驯鹿遭遇困境,它们的蹄掌早已适应了苔原、林间那略有弹性的地衣或厚厚的积雪,怎么也适应不了“舒适”的棚圈,饲料也出现了问题。于是,一些鄂温克人不得不再次随着驯鹿重返山林。山林深处再次出现了人和鹿相互依偎的身影。老人玛丽亚·索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坚持住在山林中的她说山下的房子虽然好,但“驯鹿住的地方不好”。然而,近年来由于大兴安岭森林的过度开发、野生苔藓不足等原因,驯鹿也面临着新的危机。图为今天森林中的驯鹿群与鄂温克人的暂时居所。摄影/顾桃
灵感天成
盛产艺术家
的民族
鄂温克是一个盛产艺术家的民族,山林和自然似乎给予了他们天然的艺术气息和丰富灵感。上图为鄂温克族画家柳芭和她的森林主题的画作。1960年出生的她是敖鲁古雅的第一个大学生。1985年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用她的作品向世人展示着鄂温克的文化魅力和特殊生活。
供图/顾桃
盛产艺术家
的民族
鄂温克是一个盛产艺术家的民族,山林和自然似乎给予了他们天然的艺术气息和丰富灵感。上图为鄂温克族画家柳芭和她的森林主题的画作。1960年出生的她是敖鲁古雅的第一个大学生。1985年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用她的作品向世人展示着鄂温克的文化魅力和特殊生活。
供图/顾桃
图1
多元文化
草原也是家园
鄂温克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历代鄂温克人一共进行了7次迁徙。有的支系学会了放牧和农耕,有的则保持着驯鹿文化传统。今天,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聚居在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黑龙江省讷河市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内蒙古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以半农半牧为生;在根河市大兴安岭深处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仍有一些鄂温克家族以放牧驯鹿为生,其余则从事农耕。
图1、2为从事畜牧业的鄂温克人家的生活场景。摄影/吴文杰
多元文化
草原也是家园
鄂温克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历代鄂温克人一共进行了7次迁徙。有的支系学会了放牧和农耕,有的则保持着驯鹿文化传统。今天,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聚居在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黑龙江省讷河市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内蒙古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以半农半牧为生;在根河市大兴安岭深处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仍有一些鄂温克家族以放牧驯鹿为生,其余则从事农耕。
图1、2为从事畜牧业的鄂温克人家的生活场景。摄影/吴文杰
图2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