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汉字的造字者如何造字?是一笔一画的仔细写生?还是冥想之后的抽象写意?不过有一点却能肯定,他们都是在法天象地 ,用自己的感官、心灵去感知这个奇妙的世界,并将它表达出来。以至几千年后的我们,仍能通过这些质朴的象形、形声、会意、指事、转注、假借文字,触摸到古人的所见、所闻、所思。以下的图片和文字,就是例证。
在民俗民风中,龙凤常作为民间工艺品的主题,寄托人们美好的追求幸福的希望,如图上的龙凤玉佩是常见的主题饰物。
作者: 黄秀芳
作者: 黄增
作者: 林元亨
作者: 如花
作者: 王喆 袁莹
作者: 石樵
作者: 许天笑
作者: 唐水
作者: 王二黑
作者: 木兰
作者: 王学泰
作者: 逸忱
作者: 潘晶
作者: 卫康叔
作者: 牛珂
作者: 三丰
作者: 刘言
作者: 任平生
作者: 关山
作者: 子莙
作者: 戴莹
青虫相对吐秋丝,择茧练线复唧唧。 彩衣罗袖歌舞人,若见此时应也惜。
1998年,清明节的早晨,陕西韩城徐村的司马迁后代们将先祖画像供奉于堂上,摆放供品、点蜡进香。摄影/黄复
摄影 / 黄复
人人都希望有财,即使是假的也高兴。2008年1月28日,大年初三,在贵州省平坝县天龙古镇举行了抬“财神”过大年民俗活动,看这位大哥抱着“金元宝”笑得多开心。摄影/乔启明
摄影 / 乔启明
鼎是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图为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代龙纹扁足青铜鼎。
闽西有这样的风俗,在祭祖抬花灯仪式进行之前,要先聚餐。摄影/曲利明
摄影 / 曲利明
春田耕耘足,汗滴禾下土。着意农桑,丰年可期。普洱茶园已有垄垄新绿,离收获还远吗?摄影/田捷砚
摄影 / 田捷砚
在今年的教师节之际,安徽省淮北市商业局幼儿园的孩子们用稚气十足的自制贺卡,表达对辛勤园丁的尊敬与感激。摄影/王文
摄影 / 王文
亦文亦武,张弛有道。图为北京大学生的表演。摄影/王申
摄影 / 王申
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在浙江金华,古老的木制匾额就表达着这样的观念。摄影/王华斌
摄影 / 王华斌
青山碧水,鸟语花香,佛教建筑矗立其中,造就了充满吸引力的美妙禅境,令世人心向往之。摄影/张望
摄影 / 张望
这是2010年嵩山少林寺传授三坛大戒的一个场景。受戒是大家熟知的佛教制度,其实不仅佛教,“戒”作为一种道德上的约束,早已成为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美德。摄影/王豫明
摄影 / 王豫明
竹林幽幽,白衣胜雪。心中有剑,侠气干云。
那片看似静止空的宇宙,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才能显现其瞬息万变、斗转星移、日升月降的原貌。摄影/Stocktrek Images/C
中国人的漫长人生中,天道与法理看似遥不可及,却可以通过“悟”来领会,而修佛也是求“悟”的途径之一。这张照片上,四川峨眉山十面佛下的香火便记录下了香客们的虔诚。摄影/贺建平
摄影 / 贺建平
在采集自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唐初卷轴画《伏羲女娲图》上,可以感知到古人关于阴阳交合、万物化生的思想。供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粮食丰收是最大的喜悦,可食,可做酒饮。图为云南的农民在收割稻米。摄影/Frank Heuer/Laif
在民俗民风中,龙凤常作为民间工艺品的主题,寄托人们美好的追求幸福的希望,如图上的龙凤玉佩是常见的主题饰物。摄影/由明祥 供图/北京博观拍卖
摄影 / 由明祥
火红金黄,绘一年好景,人间真乐。摄影/陈宝生
摄影 / 陈宝生
中国人喜欢称年纪大的人为“寿星”,是神仙一样了不起的人物。看这位老寿星,饱满的额头富含智慧,在鸟语花香的环绕下,眉宇间流露出幸福感,真是连神仙都会羡慕。摄影/PhotoAlto
王权,自古是统治秩序的塔尖,由此衍生出掌权的皇帝、护卫的兵士、仪仗的车队⋯⋯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他的兵马俑(图1)与铜车马(图2 摄影/马宏杰)已作为王权的符号留在中国历史中。
摄影 / 马宏杰
虹 梦幻般的彩虹与它的甲骨文放在一起,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莫非我们与数千年前的古人看到的是同一条彩虹?的确,这个“虹”字就如简笔画一般,记录了古人所见的彩虹的形状。有学者说,古人认为虹是一身二首的怪兽正在饮水。或许,对于造字的人来说,天上的彩虹就是一条巨大的七色两头龙,渴了,正专注地低头喝水。摄影/吕玲珑
摄影 / 吕玲珑
本是王公堂上献,今成儿女心内弦 “羞”最初表达的是王公向先祖神灵进献的美好祭品。在先秦时期,有滋味的配料称为“羞”,用来放置“羞”的鼎就被称为羞鼎。这件1981年出土于北京通县中赵甫战国早期燕墓的豆,其器盖上有三个细长蹄形钮的铜豆,是春秋时期燕国特有的羞豆。供图/文物出版社
汉画驱鬼 驱邪是个很古老的差事,周代就曾有职业驱邪者的记载,汉代画像石上也常见这一场景:这块安徽淮北的散存画像石上,下方中间那人就是持戟刺向一个腹部涨起的恶鬼,而整个画面则是完整的驱鬼辟疫的仪式。
一团和气 这幅有点漫画意味的作品,出自明朝第八代皇帝朱见深之手。画幅借用东晋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来表明皇帝对于自己即位后群臣万众一心、天地人和的政治期望。远远看,画上好似一个大圆球,仔细看便发现是三个人相拥相抱在一起,其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为一张脸,的确是“一团和气”的极好写照。供图/故宫博物院
山东曲阜孔府照壁所见兽画像。
红红火火的年 这是福建莆田的人们在欢庆中国年,如今,这样的场面在大多数城乡都越来越难以见到。莆田的年令人向往,许多外地人选择去那里过年,然而离开家何谈年?作为旁观者,难以体味其中真正的喜悦。摄影/徐学仕
摄影 / 徐学仕
舍生取孝的典范:杨香扼虎救父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晋朝的时候,一个年仅14岁的小女孩,为了救自己的父亲,竟敢徒手搏虎。在猛虎扑向父亲的那一刹那,杨香所迸发出的勇气和力量,显示了孝行的伟大与淳朴,因此杨香的事迹被元代的郭居敬编录,收入二十四孝。
平淡即生活 从窗户朝里看,是一群正在喝茶、聊天的人们。这看似热闹的画面,其实是人们平淡生活的写照。他们正如窗户纸上的书法所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都是在平平淡淡中感悟生活。摄影/陈锦
摄影 / 陈锦
隽永的象形 萌芽,是自然界反复出现的图景之一,这正是“生”字被创造的源泉。摄影/Wataru Yanagida
原上的“大院” 图为甘肃省景泰县境内的永泰古城。鸟瞰古城,在一片荒凉的平原上,完整的城墙合围出一个封闭的“大院”,给人一种安全感。事实如此,永泰古城建于明代,作为军事屏障和防御工事,400多年来从没被攻破过。摄影/陈淮
摄影 / 陈淮
中国原点 天安门广场飘扬的国旗全国瞩目,充满中心的力量。在广场的地面上,还镶嵌着一块青铜铸造的“四方神”,作为中国公路“零公里”的象征,以这里为原点,编织出中国道路的经纬。“中心”的所在,就是中国心脏的所在。
云南红河州建水县的四眼井。摄影/黄焱红
摄影 / 黄焱红
名就是命,所以人人希望自己有个如意的名字。
浙江新叶古村的有序堂 有序堂为三进大厅结构,由元代叶克诚主持建造,是玉华叶氏的总厅。堂名“有序”,取无序不成体统、有序方成规矩之意,寄寓家族宗法关系尊卑有序,表现了古代宗法关系中的尊卑关系。摄影/袁建荣
摄影 / 袁建荣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这件湖北出土的商代晚期遗物,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铜鼓。祭祀是商周王朝的头等要务,待到酒肉饭菜准备妥当,便会擂鼓鸣钟激扬情感、愉悦神明。供图/湖北省博物馆
网开几面? 一瞬间,渔民将手中的网抛出了最完美的形状,这一张网在晨曦中熠熠闪光。对渔民而言,网是生活的希望;对鱼儿来说,网却意味着死亡——是“网开一面”还是“一网打尽”?生与死的哲学就在网中。
战国秦的虎符,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油画《父亲》 绘画/罗中立
道德经 道之深邃缥缈,以老子之道为最。传说老子夜观天象,知周朝气数已尽,于是留下玄妙深奥的五千余道之言,供世人参悟,自己则骑着青牛悠哉出关去了。
一个数字,两种表达 在表达数字时,汉字的“一”为什么是横放着的?因为中国人用手指计数时,通常是摊开手掌,然后按大拇指、食指……的顺序将手指一个一个屈倒。摄影/王凯
摄影 / 王凯
以“德政”治天下 清代冷枚绘制的《养正图》册又称《圣功图》,画的都是历代贤明君主的故事。这张图说的是周文王向太师姜子牙问及治天下之法,姜太师建议文王“修德”,于是文王开仓放粮,赈济鳏寡孤独之民。供图/故宫博物院
针与灸 下左为中医针具,从针具的名称和形状上尤能窥到一丝兵器的影子。“万病一针”乃是中医针灸学的至高理想,把人体本身看成是一个天然的药库,内病外治就成为最安全和最天然的疗法了。同理,下图中“艾灸法”,则是以火的温热之力,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摄影/张天林
摄影 / 张天林
冬 白皑皑的雪地上,是数十支凋零的残荷——一派肃杀凋敝的隆冬景象,就是甲骨文“冬”字的含义,在那个质朴的冬字里,渗透的是丝丝寒意。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古字描绘的是屋檐下结成的冰柱,以此来表示严冬。不论是哪种揣测,都无不显示了古人对四季的体悟和造字时的匠心。摄影/周海翔
摄影 / 周海翔
何尊上的“中国” 何尊是周代第二任王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它的铭文是目前所见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实物证据。于省吾先生以何尊金文与典籍相互验证,认为“中国”这个词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彼时的“中国”,却非今日的“中国”之意。
兼并时代 大禹时代,天下万国。东周时代,春秋五霸的出现,使许多小国被吞并,只有大国继续拼杀,“中国”的范围已相当于后世的“中原”,齐国作为拼杀出的幸运儿,依然坐享“国”的称号,下图便复原了当时的东方大都市:齐都临淄。绘画/李楚杨
钟馗秤鬼 有一个终南山的进士,因为中不了武举,羞归故里而触阶自杀,皇帝知道后,赐他绿袍而葬,这个死掉的进士感恩,发誓除尽天下妖孽。传说这是唐明皇做的一个梦,他醒来命吴道子画出了梦中形象,这就是后来的捉鬼钟馗。这幅清朝画家华喦的画上,钟馗正用秤来秤小鬼,或许是能用小鬼换闲钱喝酒?因绘有钟馗的画有趋疾避凶之意,故广受欢迎。
传统生活的美景:三代同堂 孝,不仅仅是道德规范,在中国人的心中,“父慈子孝”、“儿孙绕膝”、“三代同堂”等最温馨的名词都与孝密切相关。几代人住在一起,相互照顾、老有所养、少有所依的生活状态,一直是家庭圆满、幸福的标准。
淡雅的中国画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中国画大概最能体现“淡”这个字,不仅因其所追求的淡雅意境,还因其用墨依据浓淡不一,分为“焦、浓、重、淡、清”五色,淡到极致,便是“留白”。正如下图元代《柯敬仲墨竹谱》中的“竹根图”,淡得恰到好处,留白处的意韵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的长卷 这是一幅用镜头“书写”的全景式家族图谱,艺术家邵译农和慕辰寻访并拍摄了本家族在世的全部103位成员(父系上,母系下),并配以记载族人血脉的五代姓名家谱。照片中的男女老幼一字排开,他们上身穿着整齐划一,而下身的着装又充满个性,是归属与个性的双重体现。照片宛如生命的长卷,死者已矣,生者不息。摄影/邵译农 慕辰
自成天地的院里生活 图为福建泉州的传统民居官式大厝(厝,在闽南语中代表房屋)。官式大厝也是一种四合院,其中的房屋结构和安排,均符合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中要区分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四合院中的规矩,世代传承。“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绘画/王其钧
摄影 / 王其钧
风化所被,向心求中 福建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充满现代色彩。但当地之民却以擅长保有文化传统而见长。饮茶、岁时节庆,求内心的平衡而得中。图为祭祀妈祖的汹涌人流。摄影/徐学仕
家乡的“井田” 这里是四川阿坝的田园风光,广阔的田地如棋盘般平整铺开。数千年前,这里的田地可能没有如此肥厚、丰润,但“井田”的模式已然奠定,并从此养育着世世代代吃这方水土的人民。
宗法祠堂 图为清代祠堂族谱画像。家族成员按照辈份排列,祠堂之上,长辈居上,晚辈排下,同辈共置一排,根据年龄及名位高低而画像略有大小。次序尊卑汇聚一堂,表现了古代井然有序的宗法关系。
孔子习礼,桓魋伐树 公元前495年,途经宋地的孔子在檀树下向弟子宣讲周礼,素与他不合的宋国大司马桓魋带兵前去追杀。这幅创作于明代的《圣迹之图》实则有误,当年桓魋赶至檀树下,孔子早已离开,盛怒之下,桓魋砍了老树,以泄私愤。
生活在“网”中 从空中俯瞰新疆特克斯县城,它就像一张巨型的蛛网。据说特克斯县城最初是出自“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处机之手。整座县城按照易经八卦的天图布局建成,城中心为太极阴阳两仪,按八卦方位向外延伸。摄影/李翔
摄影 / 李翔
春令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此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耕种之季。该图为《康熙御制耕织图》之十插秧,是雍正授意宫廷画师焦秉贞取自己形象所绘制,皇帝亲耕,寄寓重农劝稼。
冥想·悟道 清晨,遥远的海平线上破出一丝隐隐的光亮,东天云蒸霞蔚,海天都被裹进了似有似无的金笼纱里。人跪悟冥思,感天地悠悠之气,庄严、静寂。摄影/Poppy Berry/C
一种思想,一个声音 这是文革十年中常见的景象,当时在领袖如神的崇拜与教育下,一个国家,几亿人口,却只能容纳一种思想、一个声音、一种生活。摄影/翁乃强
摄影 / 翁乃强
石上传说,有史可稽 在出土于山东微山县的东汉画像石上,人面人手、山鹊身躯的神医正在为跪座其前的患者施以针刺治疗,这成为扁鹊被神话的经典形象。原本巫、医分道扬镳的一大证据,即是扁鹊所提之“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然而“巫”对医影响至深,扁鹊留在画像石上的形象,终于不能摆脱被“巫”化的结局。
州 看甲骨文的“州”字,很快便能领会古人的心思——蜿蜒的河中静静矗立的小岛,这种意象在如今的“州”字中仍能看到。当然,如果你看到这一幅黄河河水在松软的黄土地上留下印迹的图片,定会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法天象地的能力。摄影/马文晓
摄影 / 马文晓
羞于人前现、美在心里头 热闹喜庆的婚礼现场,酒桌上却不见了新人,原来他们躲开众人,藏到砖墙后面说起了悄悄话。在河南省宜阳县一场普通的婚礼中,摄影师抓拍到了这羞涩的一幕。摄影/马宏杰
宛如重生 以为生命被冬的冰雪封冻了,猝不及防,它破冰又现,仿如从前。这是四季轮回的惊喜,也是生命循环的惊喜。摄影/冯凯文
摄影 / 冯凯文
梦回故乡 青石砌的旧屋、青石板的路,还有青石围砌的井和井边汲水的姑娘,这是多少中国人梦中的故乡……
诗礼传家 礼乐之道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在古旧的四合院门前,我们还时常可见以“诗礼传家”、“万古圣贤礼乐”等词句为内容的匾刻。摄影/王凯
令旗开道示威严 1872年10月,清代同治皇帝大婚,仪仗队前往迎接新皇后,举皇家令旗开道,庄严肃穆、威风凛凛。此图为威廉·辛普森(William Simpson)所绘,见于1872年出版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
中医出手 图中是河南南阳的一名小学生在接受中医按摩矫正视力。中医把眼与脑相联系的部位称之为“目系”,针灸按摩可以疏通经脉,改善眼部气血状态,去除引发近视的根本原因,贯彻了中医运用整体观治疗疾病的思想。摄影/付海厚
摄影 / 付海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