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大足 隐秘西南的石窟走廊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4年第09期 作者: 苏蘅 

标签: 历史拾遗   文物故事   

为何中国石窟发展到后期,却在西南川渝一带迸发出璀璨的光辉?石窟艺术,从西域传至内地,再经川北入四川,在这片 『避难所』 得以保留火种。地方长官祝祷国运,宗教人士热心传教,普罗大众期望着平安喜乐,共同塑造起一座石刻的佛国、仙界、人间。
从供养人到守护者
陪伴众多散落野外的石窟
夜色中,安岳茗山寺文管员正在巡查石窟,灯光穿透黑暗,照亮了观音、大势至两尊菩萨像的面庞。茗山寺盛于北宋,依壁雕凿出13个龛窟,数量虽不多,但高大的石像矗立于顶峰绝壁上,气势宏伟。千百年前,当地民众虔诚发愿供养造像,遍布每一个乡镇,而今又成为这些石窟的守护人,保卫着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及信仰魂脉。人与石窟,共鸣不绝。
摄影/袁蓉荪

从一座不起眼的石窟说起

驾车驶出安岳县城,在去往成都方向的319国道上行驶七八公里后,向南拐入一条小路上,200米后便到了此行的终点站——灵游院摩崖造像。时值盛夏,天气溽热,随着文管员打开院门,却有如踏入一座清凉秘境。石窟随山崖走势开凿了十余龛,崖壁上青苔遍布,天生凉意。但受盗割、风化等因素影响,造像保存状况有些堪忧。

1号龛内雕造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像,后壁上方两侧各有一身飞天舞动在天,可惜近年来遭到重新妆彩,造像已显呆滞。龛左壁题道:“就装灵游院内镌造上件功德,今已周圆,时明德四年二月六日修斋表赞讫,永为供养。”明德是五代时期后蜀高祖孟知祥的年号,其子孟昶即位后沿用,明德四年即937年。
五代十国的年号题记并不多见,但令人意外的是,灵游院内却有好几处,像9号龛题刻“以天成二年(927年)岁次丁亥二月……”,天成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5号龛右壁上方题“时以广政七年(944年)十月……”,是后蜀后主孟昶时期的作品。

责任编辑 / 安 洋  图片编辑 / 魏嘉澍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