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乐钟 “南音”的开始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2年第12期 作者: 张闻捷 

标签: 历史拾遗   古代生活   发明与技术   

我们无法坐在两千年前的殿堂里,与楚人共享丝竹之乐,但考古发现却给了今人一个探寻“南音”的机会。与中原雅乐有别的“南音”,究竟有何独绝之处?

“钟鸣鼎食”一词,常被用来形容两三千年前周代的礼乐生活:以鼎为代表的青铜容器,主要盛放黍稷稻粱、酒醴庶羞之物,以进奉祖先与宾客;而青铜乐钟作为“八音”(八种不同材质所制乐器)之首,则是祭祀降福、娱乐人神的重要工具。所以,“礼乐相和”不仅是周人孜孜以求的生活方式与政治目标,也是周代社会最显著的文化特征。

楚季宝钟 楚人起源地的佐证
图为湖北宜昌博物馆藏西周时期的楚季铜甬钟,此钟为枝江万福垴遗址发现的一组12件编钟中的一件。根据钟上铭文可知,它本来归楚国国君最小的儿子“楚季”所有,楚季或其子嗣在万福垴将这件乐钟“献祭”给了去世的楚国国君。由此也为“楚人起源于宜昌枝江一带”的观点,提供了证据。摄影/大梁赵孟橘

楚国,彼时是南方显赫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八百余载,不仅创造了恢宏灿烂的物质文化,也构建起别具特色的礼乐制度。汉代人毛苌为《诗经》作传时云:“南夷之乐曰南。”暗指当时南方的乐律、乐器与中原雅乐有别,已自成体系。宗周雅乐而今尚且无人能识,楚国乐钟又有什么独绝之处,以至于被冠以“南音”之名呢?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