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闸 运河水闸之秘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2年第07期 作者: 夏木 

标签: 文化遗产   遗产风景   

运河水位起起伏伏,向来不是波平如镜。所以,拥有调节水位功能的闸和堰,便是船舶在纵横交错的河道中安全穿行的护身符。究竟唐宋时候的能工巧匠们,留下了怎样别出心裁的设计呢?
“堰”又称为“埭”是一种低矮的挡水构筑物
图为浙江宁波海曙区的“它山堰”,位于浙东运河之上,是中国现存最早由石块砌筑的滚水坝。它始建于唐代太和七年(833年),全长113.7米,至今仍承担着泄洪的功能。2015年,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巡礼过闸奇遇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二十五日,结束朝拜天台山之旅,正北上前往汴京途中的日本僧人成寻,在盐官县长安堰(今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见识到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水利设施。憧憬着中原风土人物的他,从渡海离乡开始,就坚持写入宋旅行日记(即《参天台五台山记》)。这天的情形,自然也不例外:

申时,开水门二处,出船。船出了,关木曳塞了。又开第三水门关木,出船。次河面本下五尺许,开门之后,上河落,水面平,即出船也。亥时,至县宿。

责任编辑 / 郑乾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