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清口枢纽 黄、淮、运三河的博弈
2008年至2013年,为了配合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考古工作者在淮安市西边的农田间,进行了持续五年的考古发掘,他们从黄沙的掩埋之下,揭开了一座水利枢纽的清晰面貌。

巍巍长堤 此乃慎防之地
在洪泽湖东南岸,有一道长达70多公里的堤坝,束缚住了滔滔洪泽湖水,此即高家堰,又名洪泽湖大堤。它是清口枢纽最为重要的工程,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整修、加固。本页图为高家堰南首、淮安市蒋坝镇段大堤。
摄影/湖人
在洪泽湖东南岸,有一道长达70多公里的堤坝,束缚住了滔滔洪泽湖水,此即高家堰,又名洪泽湖大堤。它是清口枢纽最为重要的工程,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整修、加固。本页图为高家堰南首、淮安市蒋坝镇段大堤。
摄影/湖人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申遗”文本将大运河的遗产分为运河水工遗存(如河道、湖泊)、附属建筑(包括配套设施、管理设施)、相关古建筑群及历史文化街区等类型,一共85个遗产要素。其中,有一处十分特殊,是3200公里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处综合性遗存,正是淮安的这座水利枢纽。它在古代如雷贯耳,让统治者劳心劳力,它是保障大运河顺畅完整的最关键工程——淮安清口水利枢纽。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