胄 头顶的攻防之道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2年第04期 作者: 火火 

标签: 历史拾遗   

在残酷的战争中,头盔不仅能保护脆弱的头部,还能起到出其不意的进攻效果。古往今来,什么样的头盔,才能将战士的攻防效率发挥到极限?

起源:

头盔,原是进攻型武器?

任何看似无意义的礼仪、制度,实际上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生活中的某种物质基础或现实需求。比如,现代军礼中常见的脱帽、敬礼。为什么要脱帽?据说,古罗马帝国的骑士相遇时,有掀起头盔上的面甲的传统。这一来是为了对战友表示敬意,二来是为了让战友看清自己的脸,以免相互误伤。到了中世纪以后,欧洲的骑士已不戴面甲,但掀面甲的传统却延续了下来,演变成了脱头盔或脱帽。

坚硬的盔胄 冰冷、沉重
却是战士生命的最重要防线
在战场上,头部受伤最为致命,因此古人对头部的防护也格外重视。图为现代复刻的明朝钵胄,顶部有缨枪,前额的眉庇有防护和装饰双重作用,两侧下垂的顿项,主要防护脸部和颈部。这位战士正戴上冰冷、沉重的盔胄,准备前往战场。
摄影/灵喵侠
模特/訾羽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军礼。战国末年的著作《吕氏春秋》中说到,军队经过天子所居之城时,应当把甲胄脱下装在袋子里,把兵器收起来捆在一起,全体军士下车,向天子行礼。

责任编辑 / 陈伟峰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