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心的“面子”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2年第01期 作者: 阿毛塔 

标签: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点心的包装,是观察点心与礼文化碰撞交融的窗口。高档的点心包装,是制作精美并饰有吉祥纹样的食盒,更为平民化的点心包装是“蒲包”。面子与里子都照顾好,才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时至岁末,年关将近。又到了置办年货、走亲访友的时节。礼尚往来时,一包香甜可口的点心,既能满足人们的味蕾,又传递了吉祥如意的祝福,就成了普及率最高的“伴手礼”。

“过年串门送点心”的风俗其来有自。清代《燕京岁时记·元旦》记载,“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所谓“饽饽”,过去泛指面食,馒头、饺子、烙饼都可归为“饽饽”类。慢慢地,因为“点心”一词指的是刽子手凌迟行刑时,用刀尖捅犯人的心脏,老北京人便用饽饽指称糕点了。

责任编辑 / 杜聪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