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的点心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2年第01期 作者: 傅子莫 

标签: 古代生活   文化符号   

羊羹是豆沙糖,老婆饼里没“老婆”,蟹壳黄也不是蟹肉馅……“名不副实”的点心背后,却自有道理。

茶会上的“动物点心”

近来,煎茶道在江南茶圈里非常流行。去岁夏日,绣球花开得特别好,我受邀去朋友的榻榻米空间里参加一场名为“紫阳宴”的日式茶会。入门脱鞋赏花,随后茶人行礼,跪坐,煮水、涤器、冲泡等一系列动作后,奉茶童子将茶分给客人。每人一小杯,细细品饮。待品两杯之后,嘴中便有些许苦涩,同行的朋友说,接下来会有茶点可吃。果真不一会儿,奉茶童子端着红色的漆托盘踱步而出,漆盘上叠列着一盘盘深红色的小点心。长条儿、半透明,盛放在黑色粗陶盘中,底下衬着葱绿的桑叶,旁边配有食指长的一根竹签,煞是可爱。朋友介绍说这叫羊羹,需用竹签分食。带着几许好奇,我切了一小块,放入口中,竟然是红豆的味道。

这不是豆沙糖是“出口”的羊羹
深红色长条形点心,以豆类制成,半透明的质感类似果冻,其名却叫“羊羹”(供图/图虫创意)。

红豆做的糕点,从食材看理应叫做豆沙糖,为何成了羊羹呢?这和羊有什么关系?从茶会返回后,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到处搜寻它的历史。在我国传统食物中,竟然真的有一道羊羹,也确实是羊肉煮成的羹汤。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唐可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