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石刻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1年第11期 作者: 魏力 

标签: 文化符号   文化遗产   文物故事   石刻   

深埋南涅水村地下一千多年的佛龛,是北朝民众祈愿未来幸福的产物。神灵的威严,在这里更多的被市井气息所浸染。
千年窖藏
上世纪40年代,山西沁县南涅水村的村民在河床边取土,偶然发现了地下埋有石刻。1956年,此处地面发生坍塌。次年,在山西省文管会的主持下进行了正式发掘。南涅水石刻自此重见天日。目前出土的佛像、塔龛有一千多件,从北魏直到宋代,跨度达500年。南涅水的兴盛,与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相关。鲜卑贵族经此前往中原,引发了制造佛像的狂潮。至于造像为何最终深埋地下,尚无定论。石刻在窖穴中被摆放得十分严整,据此可推测,当初将其掩藏并非是由于战争或灭佛等紧急事态。
图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二佛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左手皆作与愿印。多宝佛右手作邀请状,释迦右手作说法印。《法华经》中收录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坐与释迦,并开讲佛经的故事。
与皇家修建的云冈石窟不同,南涅水石刻为民间开凿,人物造型多变,衣饰细腻,充满世俗风情。图为南涅水746号龛。该龛为浅浮雕作品,平面层层递进,呈阶梯状。屋顶两边有鸱吻,檐下帐幔卷起,以束带固定。帷帐垂褶高度从外向内降低,突显其动感,仿佛织物随风而动,展现空间深度。龛中人物面带笑容,作手足嬉戏状,极富生活气息。
升平之景
南涅水石刻最突出的特色便是塔式佛龛。如图,工匠们在70厘米左右的四方体石料各面雕刻佛像,每块佛龛都能单独移动并堆砌成塔状,因此称作“造像塔”。
图为南涅水“百戏”龛。“百戏”是汉代以后对杂耍技艺的统称。佛龛顶部三人在表演软功,如下腰、翻跟头。左侧则最为惊险,一人顶着高竿,其余几人攀竿而上。这种杂技学名叫做“寻橦”。东汉张衡在《西京赋》所云“都卢寻橦”,即指此绝技。佛龛右侧是一位身着襦裙的高跷表演者,一旁还有杂耍道具“空竹”。另有三人乐队为他们伴奏。该图像对研究南北朝盛期民间娱乐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佛影西来
造像碑也是南涅水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今南涅水出土各类碑刻50多通,对于佛像年代的推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图为北齐后主高纬武平时代碑刻。南涅水最著名的碑刻当是北魏神龟三年(520年)的段胤碑。段胤祖上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人,后来他的七世祖任并州刺史。到了五世祖时,终于定居在了涅水河畔。两晋南北朝时有大量西域僧人进入中原传播佛教。如龟兹的佛图澄与鸠摩罗什分别得到后赵与后秦朝廷的礼待,被君主视作神人、国师,并主持译经。段胤碑碑额中间饰有佛龛,可见其人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段氏的迁移路线,从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西域居民内迁,对佛教在中国崛起起了关键性作用的证明。
图为南涅水思惟菩萨佛龛,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场景。这尊思惟菩萨翘腿摸足,深情悠然自得,华丽与亲和兼备,堪称南涅水石刻的代表作。

责任编辑 / 郑乾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