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竹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1年第06期 作者: 于汐 

标签: 文化符号   发明与技术   

“轻功”是武侠传奇的绝世神功,现实中也有一种“水上轻功”的绝技——独竹漂:脚踏楠竹,手执细桨,乘风破浪……竹乡人代代乐此不疲。
翩翩水中仙
微波粼粼的水面上,绝技传承人杨柳手握细竹,脚踏粗竿,身轻如燕,如履平地,这正是“独竹漂”运动的经典造型。发源于黔北赤水河流域的独竹漂,有着令人叹羡的艺术性和难度值,经过十几年的严苛训练,在漂流的竹竿上,杨柳能够表演出芭蕾、古典和民族等各类舞蹈,被誉为“水中仙子”。2020年,“赤水独竹漂”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供图/杨柳
达摩祖师的水上神功
最初看到“独竹漂”的观众,往往会惊叹“这不就是‘一苇渡江’吗?”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则著名的佛门故事——南朝梁武帝时,天竺僧达摩北上,立在一根芦苇上渡过长江,达摩后来成为少林寺禅宗初祖,至今少林寺内仍留有“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图为明代皇帝朱见深所绘《达摩图轴》,可见达摩的神通深入人心。事实上,早在《诗经·河广》中即有这样的吟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达摩的故事很可能也是依此而传。
凭借一根芦苇,真的能渡江吗?图2为福建泉州南少林武僧释理亮表演的少林绝技“水上漂”,借助了薄如纸片的三合板,可以“漂”出28.7米,但这显然不是“一苇渡江”的真正源头(供图/IC photo)。
“一苇渡江”哪里来?
宽广的河道上漂浮着宛如游龙的竹排,这是上世纪70年代,乡民利用河水运送楠竹的景象。贵州赤水河一带有诗记曰:“茅台斜阳映赤水,残阳几叶贩酒船,独竹飞流飘然过,纤夫逆行步步难。”当地这种独竹(木)撑竿的“漂送”传统,可以远溯到秦汉时期。或许《诗经》中的名句,也曾受此启发。
供图/夏勋南/视觉中国
杂技、游艺还是体育?
酷似一苇渡江的“独竹漂”,堪称古老传奇的真实蓝本,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够穿越时间长河流传至今,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练习这项技艺。2011年,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独竹漂列为运动比赛项目,产生了第一块金牌。然而独竹漂更大的魅力仍在民间。
图是独竹漂表演队在江苏泰州秋雪湖生态景区的表演,身穿民族服装的队员们施展杂技技巧,展现出力与平衡的绝妙配合(供图/IC photo)。
图为贵阳市花溪河上,数十名冬泳“独竹漂”爱好者表演踩竹戏狮迎新年的节目,各种高难度的平衡动作令人眼花缭乱(供图/视觉中国)。
水上秀“芭蕾”
独竹漂这项属于中华民族的绝技,内容形式极其丰富,早已超越了“以水为路,以竹代步”的初始功能,既可以竞速比赛,又可以进行精湛的技艺表演。图为2018年贵州黔东南地区,榕江县民族中学学生,作为独竹漂的新时代传承者,在都柳江上展示的水上独竹群舞的景象。翠绿的竹竿排练成一字和花朵,队形整齐而韵律优美,学生们做出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在幽静清澈的湖面上,展露着独竹漂的极致之美。
供图/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