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彩”:无窑不变

油滴盏最早由建窑烧成后,引发南北各窑争相效仿,然而在图中的金代磁州窑油滴碗中,窑变产生的圆斑呈现出日常常见的铁锈色,和一般所见的油滴形态迥异。同时,在胎壁又形成几朵漂亮的锈花,不失一种古朴与本真。图为金 磁州窑油滴碗
供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供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北方也有油滴变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窑场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狭义上的磁州窑,专指古磁州境内的窑场,以滏阳河流域邯郸市彭城镇和漳河流域的磁县观台镇为中心。尤以观台窑集诸窑之大成。
磁州窑始烧于唐五代,宋末金初迅速发展,盛于金代中后期,衰弱于元末或明初。磁州窑的一大特色,是一种白地釉下黑彩,以铁颜料描绘出纹样,再施透明釉烧成。因含铁量和技法不同,黑花色调也多有变化。此外,黑釉也占有一定比例,正是在黑瓷中,偶尔会发生窑变,产生兔毫、油滴、玳瑁斑等装饰。磁州窑窑变与建窑窑变有相似之处,但与后者相比,磁州窑釉质较薄,窑变风格也颇为不同。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曾采用“河南天目”“华北油滴”等概念,介绍磁州窑系、定窑系等黑瓷品种。
责任编辑 / 安洋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