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之名 | 苏轼的误会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9期 作者: 苏蘅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文物故事   

苏轼在探索石钟山的得名之后,自认为获得真知,甚至还不忘嘲笑前人几句。然而,在后人进一步的探访中,苏轼也成为了被嘲笑的对象。但古人何以对一个地名的来源投入如此之大的热情?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行经湖口(今江西九江湖口县),在长子苏迈的陪同下,顺路游访了位于此地的石钟山。由此诞生了一篇千古名作《石钟山记》,讲述了自己探究石钟山得名缘由的故事。有趣的是,对于石钟山得名的探索,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竟持续了一千多年,苏轼只是其中的一个“过客”。

有史可考的第一位探险家,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他的观点: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在他之后,唐代贞元十四年(798年),隐居庐山的白鹿先生李渤寻访石钟山,在水潭中遇到两块石头,叩击之后皆发出声音,一块清脆响亮,一块厚重模糊,停止敲击后,余声经久方歇。因此作《辨石钟山记》一文,认为这才是石钟山得名之由,郦道元错了。

责任编辑 / 安洋  图片编辑 / 陈敬哲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