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改变的生活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4期 作者: 张琳琳 

标签: 文化符号   文化遗产   

没有美酒、没有陈醋、没有罐头、茶叶受潮、纸张破损、就连花园里的植物也有一半不复存在……生活还能更糟吗?答案是,能,如果没有包装的话。倘若人类没有发明包装,这一切不仅真的可能发生,或许连历史都要改写。
锦囊,在中国的包装史上最早用以藏诗稿和机密文件。在纸张未发明或未普及的时代,文书大多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传输的时候,把简牍文书捆扎装入囊中,在封口处以绳扎之,以泥团封护,并在泥团上按公私玺印。这样一来,就可以起到信用标识和保密的作用。“锦囊妙计”一说,正是由此而来。 摄影/王凯

“筐箧中物”、“锦囊妙计”、“帷灯匣剑”、“新瓶旧酒”……倘若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成语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筐箧”、“锦囊”、“匣”、“瓶”,都与包装有关。尽管类似的成语不胜枚举,但恐怕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最耳熟能详的还是“买椟还珠”。这个成语之所以“点击率”高,是因为颇具“教育意义”:战国时的郑国人在楚人处购买珍珠,却看中了以木兰制成,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的木匣,而还其珠。郑人重视包装忽视本质的行为,被讥讽为舍本逐末,这个恶名一背就是几千年。

然而细想一下,郑人这骂名背的多少有些冤屈。包装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它的作用却绝对不容小觑。不信就看看我们的餐桌,美酒、陈醋、豆酱、新鲜的跨季水果、美味的真空罐头,这些美食的诞生,无不与包装的发展紧密相关,而历史上因包装改写的历史,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责任编辑 / 杨思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