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的『黄金时代』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12期 作者: 松明 赵晓辉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图中太姥山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相传尧时老母种兰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称“太姥”,李白写过《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实他没有游过天姥山。有人认为李白梦中天姥山的原型是太姥山。到底如何?已难以考证了。 摄影/周兆祥

中国的山水诗兴起于东晋,鼎盛于唐朝。山水诗为何而生?与国家强大有关?与经济富庶有关?与科举制有关?还是与人类看待山水的态度有关?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山水诗。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会稽内史王羲之偕清流名士41人雅集于会稽山之兰亭,修祓禊之礼。曲水流觞、吟咏赋诗。时值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溪流激湍。此次雅集得诗37首,王羲之为此写了《兰亭集序》,一场名士诗会,便闻名于世。其实,悠游山水、谈玄说理、吟诗作赋这类活动在东晋士大夫阶层乃是一种时尚。当时的士人或隐逸或游赏,寻仙访道问佛,与山水亲密接触,于是催生了一种新的诗歌流派——山水诗。

责任编辑 / 李艳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