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重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9期 作者: 刺桐花开 

标签: 历史拾遗   

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大清帝国似乎没有近代海军了,中国的海军建设和发展也似乎停滞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自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至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6年半的时间中,清政府外购大小军舰共计43艘,并且在海军近代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甲午既是北洋海军的终结,也是大清重建海军的开端。

“海琛”号上的现代军队
这是1908年清末军舰“海琛”号官兵留下的合影。1896年,清廷向德国订购三艘穹甲巡洋舰,海琛是最后来华的一艘,此后一直是清末主力舰之一。照片中的“海琛”号官兵阵容齐整,军服规范,显然已是一支现代军队。供图/南庄

 1895年春天,甲午惨败,北洋海军成为举国欲诛之罪人。紧接着,清廷下旨,撤销海军衙门,撤销北洋海军的编制,撤销各地海军学堂,解散战后幸存的海军人员。北洋海军遂与沉没的舰艇一起,隐入暗夜,不见天日。

之后的军事舞台上,新式的陆军取代了曾经的海军,成为朝廷未来的希望。后世史家也对此多有评说:清末新建陆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

海军似乎消失了,或者说,失声了。然而事实是——国不可一日无海军。就在中国海军大伤之际,漫长的海岸线迅速被列强瓜分割裂,尤其是1897-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控制旅顺大连,英国选中威海卫,法国也分得广州湾……中国海防线门户洞开,海军几无根据之地。

严峻的形势,呼吁着海军的重生。而新一轮的海军重建,其实早已蓄势待发。从甲午战败时起,到1898年年末,三年多的时间内,清政府一口气从国外购买各种舰艇23艘,其中有从德国、英国引进的驱逐舰两艘。驱逐舰是当时世界上新出炉的品种,代表着全新的国际水平。又有大型巡洋舰五艘,而1896年从英国购买的“海天”、“海圻”号巡洋舰,看起来和甲午海战中的“死敌”——日本“吉野号”十分相似,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

历史的真相往往让人惊讶,而人的意志力和生命力,也常常让人感动。

随着海防危机的空前严重,曾经的北洋“罪人”也陆续回归。1899年4月17日,光绪皇帝召见前北洋海军副将叶祖、参将萨镇冰,开复他们的革职处分,命他们统领和帮统新购各舰。旧人成了新星,在重生的队伍里冉冉上升。

而重生的海军即将发出声音。这次,他们碰到的是意大利。

1861年统一的意大利,是欧洲一个二等强国。眼见列强在中国纷获良港,遂不甘寂寞,于1899年初提出索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同时,他们还派出三艘军舰,到中国东南沿海示威。

这时,北洋水师的重建已颇有起色,清政府也不再一味惧怕。一番内部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海军实力已超过意大利远东舰队,于是采取强硬姿态,决不退让。而在军事和外交的双重压力下,欧洲列强意大利,竟灰溜溜地退了回去。

甲午惨败之后,中国海军第一次重拾信心。

就在这时,曾经的敌人耀武扬威而来。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的舰队中,挂着太阳旗的日本舰队意气风发。在这支舰队中,中国北洋海军曾经的旗舰——“镇远”赫然在列。

甲午战后,中国的巨额赔款,其中45%都入了日本海军的腰包。到了日俄战争(1904-1905年)之际,日本海军已拥有梦幻般的“六六舰队”,即由六艘战列舰和六艘装甲巡洋舰组成的常备舰队,而其中万吨级的战列舰,一下子让甲午时远东最大的战舰“镇远”(7335吨)沦为二线战舰。

就在日军扬威世界之际,苦苦挣扎的中国海军,也做出了惊人之举。两江总督周馥上奏,要求将南洋、北洋合并,由现统领北洋的叶祖统一指挥。

过去几十年中,南北洋一向并列,北洋的将领调不动南洋的兵,造成指挥不灵、救援贻误的恶果。而此时一朝合并,一扫分战区建设海军的旧策,既集中了机动的兵力和实力,也为以海军战略使命划分舰队功能打下基础。

中国海军的全面复兴即将开启。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小胖子,登上了舞台的中央。

小胖子名叫载洵,他的上台,靠的是“裙带关系”。

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驾崩,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年方三岁,由载沣摄政。载沣是老醇亲王奕的第五个儿子,而载洵则是第六个儿子。据清末陆军部主事恽宝惠回忆,因为哥哥当了摄政王,载洵也吵闹着要做大官。他看中的职位是海军一把手,理由则是——“子承父业”。因为在北洋海军时代,他的父亲、老醇亲王奕曾主持过海军衙门。

这时的海军正酝酿着巨大的变革。1907年夏,清政府在陆军部内增设海军处,两年以后,筹办海军事务处设立,全国性的海军指挥机构呼之欲出。

1909年,从未学习过海军的载洵,被任命为筹办海军大臣。而另一名筹办大臣是萨镇冰。两位新官上任,“第一把火”是为海军基地选址。1909年9月2日,两人到达浙江象山。一番实地考察后,象山被敲定为未来的海军基地。在优良海港被瓜分之后,新的天地又一次被开拓出来。

接着便是高调的环球购舰之旅。1909年10月,载洵、萨镇冰出访欧洲,他们走访了意大利、奥匈帝国、德国、英国。第二年,两人又率团走访美国和日本。无论到哪儿,载洵一行都十分受欢迎。因为这位王爷手握经费,出手豪阔,几乎每到一个国家,都要订购几艘军舰,可谓蜻蜓点水,广泛撒网,被现代学者戏称为“天女散花”。

这“天女散花”,其实是一次不简单的行动。通过对载洵考察团选购的军舰进行技术研究,学者陈悦破解出百年前的良苦用心——这是一次为国内自行建造军舰购买参考选型的举动,即通过在国外各著名船厂小量订造相似级别的军舰,进行横向比较,以此开始在国内进行仿制。

载洵一行考察时,还发现了“新大陆”——海军陆战队。这是用于执行登陆作战,保卫沿岸海军基地、港口等任务的特殊兵种部队。不久之后,山东烟台就有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警卫队。

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来临,中国海军和国际全面接轨——三等九级的军衔制被拟定,海军长官旗式、各级军官章服标志也陆续“出炉”。

1910年12月,清廷改筹办海军处为海军部,各项机构设置、制度编列都参照英国。至此,中国终于有了现代化的中央海军机构。

购舰的成绩也算得上可圈可点。自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至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6年半的时间,清政府外购大小军舰共计43艘,排水量达34728吨,平均每年增加2105吨,国产小型舰24艘,排水量10564吨,平均每年增加640吨,两项合计,平均每年增加2745吨。

对于一个同时承担着巨额赔款和外债的政府来说,真可谓穷尽心力、勉为其难了。

然而,这样的舰只阵容,尚不及过往北洋海军的二分之一。失去海军基地,承受巨额赔款,中国的海军毕竟难以展翅高飞。它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几经突破,却再难成为一支海军强队。更重要的是,不可挽回的错误早已铸下。

1910年初,就在载洵一行满载而归时,革命党人熊成基突施暗杀,事泄被捕。受审时,熊大义凛然,历数清廷罪恶,第一条便是海陆军权不与汉人。

尽管统一海军是建设现代海军的必由之路,但集权的过程,也是收权于满清皇室的过程。

吊诡的是,由清廷皇室直接领导的海军,对大清并不忠诚。辛亥革命之际,海军全军起义,成为清政府军队体系里的唯一。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更加漫长的沉默——继任的北洋政府,以陆军为核心,其对海军的认识,远不如晚清有识之士。海军从此被打入“冷宫”。

重建中留下的海军家底,却没有丧失,一直默默等待着新一轮的重生。

主力“海圻”
这是19世纪末下水仪式上的“海圻”舰。根据西方海军年鉴记载,此军舰1898年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完毕,排水量4300吨,舰长120.7米,宽14.22米,吃水5.11米,航速24节。从外形上看,它与甲午海战中的日本旗舰“吉野”舰颇为相似,体形大,航速快,火力强,一直到1930年代都是中国海军核心主力舰。清末巡洋舰队的统制(当时司令称为统制)程璧光就常驻“海圻”舰上。

 天女散花般的购舰之旅

1909年8月、1910年7月,摄政王载沣先后两次派遣载洵、萨镇冰率团出国考察海军,洽谈购买外舰事宜。第一次,他们先后访问了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和英国的海军学校和船厂,并向意大利订购炮舰1艘,向奥地利订购驱逐舰1艘,向德国订购驱逐舰3艘、江防炮舰2艘,向英国订购巡洋舰2艘。图1即载洵(前排左)访英时的留影。第二次,载洵一行又访问了美国和日本,图2、3分别为其访日、访美时的留影。

载洵购舰如蜻蜓点水,每个国家都买几艘,被后世学者讥讽为“天女散花”。人们评价这位年轻的王爷不仅腐化,而且极易受骗。比如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说:“我们造船厂的工人也许能够向他展示令人一饱眼福的展品,并且用大量的烟火使之闪闪发光,这样就能使他对我们高超的造船技术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实际上,载洵的“天女散花”,是为了国内自行建造军舰而购买参考舰艇的举动,买的类型越多,可参考的面就越大。为此,各大船厂纷纷给考察团送各式战舰模型,以便争取到订单。下图是德国向中国推销无畏舰时赠送给清帝的军舰模型。无畏舰是20世纪初各海军强国竞相建造的一类主力战舰的统称,代表着当时战舰的先进水平。

图1
载洵(前排左)访英时的留影。

 

图2
载洵访日时的留影。

 

图3
载洵访美时的留影。

 与国际接轨的新军

图4和图5的笔记,属于20世纪初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第八届驾驶班的学生杨树庄。他是甲午烈士杨建洛的嗣子,继承父志,学习海军。从笔记可看出,当时中国海军的教育已十分国际化,不仅教学涉及英文、数学,而且绘图科学规范。杨树庄学习刻苦,于1903年毕业。毕业后,因为工作出色,到1911年武昌起义时已升任“湖鹏”鱼雷快艇管带,后任民国海军总司令。除了新式学堂的教育,重建海军时,清政府还十分注意留学教育。1896年,福州船政大臣裕禄奏请选派第四批海军留学生,清政府批准了这一计划,中断多年的向海外派遣海军留学生的工作得以恢复。图6即清末留英的海军学生,他们制服齐整,英姿勃发。而这时国内的海军官兵也十分有“国际范儿”了。图7为1908年辰字舰船员的合影(供图/南庄),他们身着双排扣军服,头戴镶有徽章的军帽,已是现代军人的形象。

图4

 

图5

 

图6

 

图7
1908年辰字舰船员的合影(供图/南庄),他们身着双排扣军服,头戴镶有徽章的军帽,已是现代军人的形象。

 为清国量身定制

清末海军重建中,日本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1910年,载洵一行赴日本海港考察。此跨页中的图片均出自一本图册,据专家考证,可能是日本人为清政府制作的产品推荐画册。画册拍摄地为日本军港吴市的军工厂。

吴市是日本本州西南部的港市,属广岛县,与横须贺、佐世保同为日本的重要军港,明治时代后成为日本帝国海军和海上自卫队的主要据点,以及造船、钢铁、机械的发展中心。从图中可看出,无论是专门为清国量身定制的火炮(图8),堆满各式火炮的车间(图9),规范而高效的流水线(图10),还是正在下水试行的舰艇(图11),抑或是各式规格的炮弹(图12),都展现出一个新兴强国的海军制造业实力。(供图/南庄)

早在1903年,两江总督魏光焘就向日本川崎船厂订购浅水炮舰,此后清政府向外购舰的对象,开始包括近邻日本。至1909年,从日本订购的14艘舰艇全数到华,构成中国长江舰队的主力。而1910年的载洵之行,则收获了两艘炮舰,分别命名为“永丰”、“永翔”。

图8
专门为清国量身定制的火炮(图1)

 

图9
堆满各式火炮的车间

 

图10
规范而高效的流水线。

 

图11
正在下水试行的舰艇。

 

图12
各式规格的炮弹。

 “炮舰外交”

清末海军重建中,新的活动内容包括“炮舰外交”和护侨行动。1911年,墨西哥、古巴发生排斥驱赶华侨事件,清政府调派赴英参加英皇乔治五世加冕典礼的海军将领程璧光,率“海圻”舰转往北美抚慰、接运难侨。

1911年8月10日,“海圻”号抵达美国纽约港,随即前往华盛顿、波士顿一带展开外交活动。在纽约访问期间,当地媒体对这支来自遥远东方的军舰十分好奇和关注,拍下一系列珍贵照片。图13中的中国海军正手捧花环,往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墓地走去。格兰特是一位对中国友好的人士,尤其与北洋海军创建人李鸿章私交甚笃,因此成了中美友好的象征。

图14是程璧光在纽约市政厅前演讲。无论是士兵还是程璧光,都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辫子没有了。原来在“海圻”号出国之前,官兵们即经清政府批准剪掉辫子,以全新的面貌示人,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形象代言人”。图15为清廷向美国纽约造船厂订造的巡洋舰“飞鸿号”,此时还在工厂里组装。

图13
中国海军正手捧花环,往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墓地走去。格兰特是一位对中国友好的人士,尤其与北洋海军创建人李鸿章私交甚笃,因此成了中美友好的象征。

 

图14
程璧光在纽约市政厅前演讲。无论是士兵还是程璧光,都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辫子没有了。

 

图15
清廷向美国纽约造船厂订造的巡洋舰“飞鸿号”,此时还在工厂里组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